自2023年12月我光榮地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為一名民建會員以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領會民建會章會史和光榮傳統。在實踐中,我不斷探索“雙崗建功”的融合點,聚焦“發揮專業特長,提升社情民意信息實效性”這一主題,秉持“無調研、不建言”的原則,逐步形成了“學習、思考、研究、轉化”四步工作法,有效提升了信息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兩年以來,我撰寫上報了100多篇文章。其中65篇社情民意,有45篇被民建河北省委采用并上報;1篇被全國政協《每日社情》采用;5篇被民建中央采用;1篇重要建議被河北省《人民建議》采用并報副省長金暉同志。2篇被河北省政協采用(其中《河北省政協信息》1篇);7篇次被《民建建言》(直通車)采用。積極參與提案與大會發言撰寫工作,有4篇建議被民建承德市委選為提交市政協十五屆四次、五次會議集體提案,同時被市政協列為大會書面發言,其中2篇大會發言獲得承德市副市長張樹國同志批示。認真參與專題研究與理論探索,協助民建承德市委研究撰寫了2024、2025年度《民建承德市委會員思想態勢分析》報告,完成民建河北省委、民建承德市委下達的調研任務10多篇次,按時提交了高質量調研報告。向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提交學術論文6篇,其中4篇被省社院論文集采用,2次受邀出席相關論文研討會并作專題發言。完成中央統戰部專題征文1篇;完成民建中央理論課題3篇次;2025年圍繞河北省“十五五”規劃提交建議12篇次;向全國政協、河北省政協各類提案征集活動提交建議20多篇次。
一、立足專業、精準選題,鑄牢社情民意工作的“生命線”
我認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要有生命力,注重生命線。為此,我充分發揮自身在職業教育與文旅經濟領域的專業優勢,將“雙崗建功”轉化為履職動能。結合自身專業,積極研究突發事件和突發事件中的共性問題、共情問題,圍繞安全生產、搶險救災等不斷思考,積極撰寫相關建議。堅持以“三個聚焦”,不斷提升質量效益。
一是聚焦政策熱點。在工作中,我緊密跟蹤、深入學習、細致研究現象、問題,緊密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文旅產業升級”“職教改革”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部署,尋找結合點和著力點。
二是聚焦民生痛點。圍繞重大規劃,鄉村振興,城鄉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等內容,我積極深入基層一線,深入企業、走進鄉村,關注安全生產、救災重建、農業生產等社會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圍繞影響重大的突出問題建言獻策。
三是聚焦專業強項。我積極依托民建高校支部資源優勢,依托職業院校平臺資源,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立足產教融合和產學教研創高質量發展,深挖技能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等特色議題,以立體思維、專業考量,形成獨特視角。
在具體的工作中,我認為社情民意切忌泛泛而談,要有理念遵循、情感遵循、價值遵循。在理念上,必須遵循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黨為師、向黨學習,以服務大局為核心,以助力團結為方法。在情感遵循方面,要注重突出一個“公”字,聚焦“國之大者”,心系民生關切,立足公眾所盼所想所愿。價值遵循是助力高質量發展,精準切入政策導向與民生需求的“交叉點”,實現“小切口、大效益”,確保信息的獨特價值和專業深度。
二、深入調研、求真務實,夯實建言獻策質量的“壓艙石”
在工作中,我積極學習民建系統相關工作方法。在工作準則上,以堅持“腳底板下出真知”的原則,拒絕紙上談兵,將深入調研作為建言獻策的根本前提。以此形成了四步工作法:
一是扎根一線。毛澤東主席在紅軍時期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是我學習、思考、創新的核心動力。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廣大百姓關心關切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此,我積極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責任,圍繞教育強國、體育強國、旅游強國等強國建設,圍繞區域高質量發展、弘揚教育家精神、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倡導“三交”名城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情城市建設等主題,深入企業車間、田間地頭、社區網格,掌握第一手鮮活資料,杜絕“閉門造車”和“紙上談兵”。
二是筆耕不輟。我認為,看到了問題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深入,記在筆端的,就要產生出效益。正是堅持“問題導向,研究問題傾向,突出問題轉向”的問題抓手,激發了研究、分析、創作的動力。兩年以來,我在思考最強、累計最厚、寫作最多的黃金時期,撰寫社情民意、調研報告、專題論文等材料10余萬字,運用綜合對比、量化分析等手段,精準剖析問題根源。
三是突出轉化。撰寫社情民意、形成調研成果、產生學術創新,最終的目的是有效轉化為高質量建議。為此,我在強轉化、促應用方面,積極思考選題、立意、邏輯、表述四大組合,圍繞相關建議多次雕琢、數易其稿。一些得到市級領導批示的材料,每一個文字無不閃爍著精準、精確、精彩。
四路徑明析。在撰寫相關信息工作中,我還逐步形成了“四步提效法”,也就是建立并完善“問題篩查—實地驗證—數據分析—對策推演”的閉環工作流程。以我是決策者、我是執行者、我是參與者等不同角度、不同站位、不同感受,去深入研究建議的立場、觀點、辦法,是否符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要求,所想所研所提是否“提得準、能落地、有回響”,建議是否能夠助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雙崗互促、跨界融合,激發履職盡責效能的“倍增器”
我堅持認為,專業是履職“金剛鉆”,只有深耕專業領域才能提出不可替代的真知灼見;我深切感受,融合是創新“催化劑”,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打破崗位邊界方能激活履職乘數效應。為此,我樹立了工作創新的個人理念,也就是發揮專業所學、激發專業所長,不斷打破本職崗位與黨派履職的界限,打破個人專業與建言領域的壁壘,實現雙向賦能、相互促進。具體辦法如下:
一是不斷探索融合路徑。我堅持以教學實踐反哺參政議政,一方面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獲獎等實踐,精準掌握產業一線對人才的需求動態。另一方面將教學中發現的餐飲服務、酒店管理等行業的痛點難點,直接轉化為產教融合、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針對性強的建議。
二是以社會服務拓展信息渠道。我通過舉辦公益培訓講座200余人次,在為疾控中心、水庫管理單位等授課過程中,廣泛傾聽、收集來自不同領域的民生訴求。還創新開展“花樣跳繩公益講堂”等形式,寓信息收集于服務之中,使之成為社情民意的“活水源泉”。
三是專業是履職根基,跨界是創新路徑。我認為,只有善于將專業所長和本職工作的資源、經驗和平臺優勢,創造性地轉化為履職盡責的素材、視角和渠道,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帶露珠、冒熱氣”、接地氣、有見地的真知灼見。
四、展望與建議
為進一步激發更廣大會員履職熱情和專業潛能,提升社情民意工作整體水平,在相關層級,還應加強系統性建設。一是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庫”,按領域梳理整合會員專業優勢。二是探索組建跨領域、跨行業的“跨界課題小組”,鼓勵協同攻關。三是搭建更多交流分享平臺,推廣更具代表性、更具效益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