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五一前夕,中國共產黨采納民主愛國人士建議,審時度勢,在充分把握時局下提出“五一口號”,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建設的政治主張。今年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七十五周年,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探本溯源,繼往開來,需要我們同心同德,重溫“五一口號”,結合中共二十大精神對“五一口號”作出新時代新解讀,繼續奮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譜寫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的真誠合作,以1948年發布“五一口號”為征程出發點,揭開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的嶄新一頁。經過七十五年的發展和不斷完善,從共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事業已經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制度設計上都更加趨于成熟,形成并發展了新型政黨制度。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歸功于各革命階級和階層在救亡和復興道路上的政治大聯合,也要歸功于各民主黨派和社會賢達在反獨裁和民主建國過程中的政治協商。今天,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實踐已經包含于中國特色政治道路之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都是奠基于“五一口號”的發布。
七十五年前“五一口號”的發布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立足國情、扎根實踐,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政黨制度。中國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實現快速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其扎根中國大地,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的政治藍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這是實現了歷史、理論、現實邏輯統一的制度選擇,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選擇。只有堅定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取得更加輝煌燦爛的發展成就。中共二十大總結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了歷史性勝利。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我們將在勝利的基礎上,不斷向新的勝利邁進。
七十五年前“五一口號”的發布體現了一種愛國精神,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不斷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的決心。中國民主促進會曾在宣言中說,“五一口號”是今后中國政治運動舵向的指標,中國的民主人士及民主黨派就是要團結在這口號的周圍,形成堅固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官僚資本主義而奮斗。近年來,面對香港局勢動蕩變化,我們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制定實施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面對“臺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臺灣事務的嚴重挑釁,我們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展示了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今后,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下,民主黨派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增強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氣和力量,實現中國夢,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七十五年前“五一口號”的發布體現了一種民主的精神,中國各民主黨派由此融入到新中國的政權體系之中,踏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又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各民主黨派要參與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為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獻言獻策,為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盡職盡責。
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民主黨派滿帶家國情懷,在正青春的歲月里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無畏地探索著解救中國的真理。百年后,祖國日益強大、民族日益興旺,今天的人們也沒有忘懷那段崢嶸歲月,并將這一信仰與熱愛不斷緬懷與傳承。我們要在黨的百年歷史長河中汲取精神力量,傳承弘揚民建先賢精神,望真理、守大道,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履職盡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不平凡的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彰顯民建擔當,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民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