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時光飛逝。轉眼之間,中國民主建國會已經走過75年的風風雨雨。75年來,民建事業深深植根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同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宏偉事業中風雨同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攜手并進,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團結奮斗,結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創造了輝煌業績。
75年前,正值抗日戰爭勝利后中華民族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1945年12月16日,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一批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在重慶發起創建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在成立宣言中,以民主和建設為宗旨,將自身發展同整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75年間,民建組織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事業,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為新中國的誕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持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滄白堂”、“校場口”以及“下關”等一系列事件的嚴酷斗爭中,民建人經受了戰斗流血的洗禮。1948年,民建積極響應中共“五一口號”的歷史抉擇,明確了接受中共的領導、與中共團結合作的政治立場,為以后民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正確的政治思想基礎。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民建積極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和《共同綱領》的制定,為人民政協的成立、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作出了應有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民建作為緊密聯系經濟界的政黨,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在參與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運動中,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在抗美援朝的運動中,逐漸形成了“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綱領和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十年“文革”非常困難時期中,廣大會員仍然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住了嚴峻的政治考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之后,為與經濟界人士緊密聯系的民建會員施展才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廣闊舞臺。在“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的行動綱領指引下,民建努力發揮黨派作用,為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獻計出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21世紀,民建總結長期實踐的歷史經驗,提出了“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制度上健全,充滿活力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的目標,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職能,為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75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建會員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嚴格落實市委決策部署,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為最緊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檢驗,作為鞏固拓展“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成果的實踐戰場,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在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接受更加生動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禮,以實際行動詮釋民建人與黨和人民攜手同心、共克時艱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萬里征程風正勁,千鈞重任再揚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主黨派“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作為民建會員應努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履職能力,當好“旗手”,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當好“幫手”,增強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本領,不忘初心、不懈前行,為推進基層組織建設、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