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就業創業工作暨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近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促進就業創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保障。要精準施策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
針對今年的就業形勢,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高校和城市務工人員以及農村創業人員進行了走訪調查。
?
畢業生就業:提升應用型技能是關鍵
“從中國人民大學春季大型雙選會出來,我對找工作信心十足。”近期奔走于各大雙選會現場的北京服裝學院即將畢業的碩士生趙蕾蕾對本報記者表示,她找工作的目標明確,“我就找與教師相關的工作。”而讓她難以抉擇的是就業地選擇,“有幾份工作可以選,我很喜歡北京,但是生活壓力太大,我在猶豫是繼續留在北京,還是去天津或者杭州發展。”
如何實現充分就業?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初浩楠博士認為,提升畢業生的應用型技能有助于他們更好找到工作。從現狀分析,今年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尤其是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在影響就業穩定因素上,初浩楠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今年部分企業正從“招工難”變成“不愿招”,而且企業更青睞于“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人才,面試出題越來越專業并靠近工作實際,這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業門檻;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人數增加,從量上來分析,導致就業供需不平衡,加之高校培養方案和企業用人實際需求有一定落差。“促進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多方面著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初浩楠表示。
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實現精準就業的關鍵。初浩楠認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同樣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高校而言,一要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培養。二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升大學生的應用型技能,這也是企業招聘尤為看重的方面之一。三要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學生的應用型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仍有待加強,比如從課程講授、教學方法上仍需下功夫,應加大師資投入,并對高校教師實施相應的激勵機制,從制度和機制上引導高校教師注重教學,注重學生應用型技能培養。
“促進大學生就業,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高校負責就業部門的老師要重視,還需要每一位專業老師的精心投入。”初浩楠表示,除了課堂授課,大學教師更應注重課堂之外的技能性培養,比如創設實操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性競賽等,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正如此次會議所指出的,高校要優化專業設置,促進招生、教學、就業、學生工作聯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對于大學生創業而言,初浩楠認為,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通過創業團隊本身的能力吸引投資人投資。二是創業項目。三是創業所面對的市場和社會資源。他建議,高校應系統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和創業能力,把創業課程納入學生的培養計劃和學分體系,指導學生從創業思維與能力習得、模擬創業、仿真創業再到成熟項目的實際創業。高校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系統性的創新創業環境、平臺與資源支持,為在校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提供務實的空間和指導。
?
農民就業選擇:為了更好的生活
記者走訪發現,找一份普通工作對于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而言,并不難。5月15日下午一點半,記者走進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望京的一家羊湯館,店里顧客不太多,員工們開始了自己的午餐。一位來自河南省駐馬店的李師傅邊吃面條邊對記者說,進城務工后,他的收入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老家的人來北京工作的仍然很多,他們大多從事的也是服務業,工作比較好找。”李師傅說,他和他愛人一起在這家羊湯館已經工作一年多,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的純收入能有12000多元,“我在老家每個月只能賺3000多元,想著走出來闖一闖。”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北京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夢想的地方。來自河北省邯鄲市的姚夢溪(化名)一周前發了一條朋友圈:“北京,你好!讓夢想再次啟航。”記者聯系她發現,她三年前曾在北京工作兩年多,只有初中學歷的她,偏愛蛋糕制作。由于生孩子等原因,她選擇離開了北京回老家。“現在孩子大了,我雖然在老家縣城的一家蛋糕房找到了工作,但是工資方面和蛋糕創新制作方面都不如北京,我決定再次來北京。”
來北京僅一周的時間,姚夢溪就在一家溫泉酒店的面點房開始了新的工作——蛋糕烘培。“我感覺工作挺好找的,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特長,現在我一個月的底薪可以拿到近5000元,不僅管吃住,而且我還可以利用雙休的時間學習蛋糕雕花等技術。”面對沒有應聘上之前底薪7000元的蛋糕雕花師,她沒有氣餒,而是從中看到機遇,利用雙休時間提升自己,對于她來說,北京不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實現夢想的地方。
除了做好外出務工就業的工作,此次會議指出,要全面加強就業服務,精準施策抓好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要更好發揮企業這一穩就業主體的作用。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拓展就業新空間。
“公司得到更高品質產品,農民得到更多收入。”這是民建會員、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元始公司總經理王明遠常說的話。早在2001年,王明遠就辭去豐寧滿族自治縣農牧局公職,利用自己農業專業優勢開始創業。不得不說,對于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如何建立穩定持久的脫貧增收機制至關重要。王明遠立足自身專業優勢,以創業帶動當地就業,致力于傳統作物老品種的遺傳保護與繁育。針對貧困農民缺投入、少技術、怕風險、掙錢難的實際狀況,他創立的元始公司與基地農戶建立了“固定收益制”和“股份合作制”兩種產業扶貧機制。
通過這種扶貧機制,王明遠既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務工問題,讓農民扎根農村謀發展。2018年,王明遠在當地帶動1985戶農戶恢復種植傳統老品種作物,為農民實現收入2000余萬元,與2017年同比增收600余萬元。提到民建會員王明遠的做法,民建中央駐樂國窩鋪村第一書記羅鋒如是說:“王明遠讓企業的發展壯大同農民的收入增加相得益彰,為豐寧的脫貧攻堅注入了一股強大力量。農民干起來不僅沒有思想負擔,還實現了收入大幅增加。”以創業帶動當地農民就業致富,王明遠因此榮獲“2018年河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記者發現,對于大多數農村務工者而言,提起就業,他們大多數反應是進城務工。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返鄉創業人員和當地創業人員的增多,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正在越來越受農民的歡迎。讓產業扎根農村,讓農民增收,農民的獲得感日漸增強。
轉自5月17日《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