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眼中的改革開放
? ??我是1985年出生的,對我來說,雖然沒有經歷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盛景,也沒有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全過程,但也是在改革開放的感召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我出生在齊魯大地的農村,很小的時候,依稀記得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票”。買油有油票,買布有布票,買糧食有糧票。媽媽經常跟我講我小時候的生活,一年能買幾條鲅魚就不錯了,一桶花生油足夠一年用了。那時候小孩子們最最盼望過年了,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就是最最心儀的年夜飯,一件現在看來土到家的花衣服就是最最值得炫耀的時裝,一串長長的鞭炮聲承載著滿滿的回憶。初一的早上,幾個要好的小朋友排著隊到各家各戶串門要糖吃,去的鄰居家里按輩分也不知道該叫什么,但一聲“過年好”,老少爺們喜笑顏開地就分糖分瓜子,小朋友就一起開開心心地拿著糖跑開了?;氐郊?,把糖扒開,糖紙捋順了弄平了,放在自己最喜歡的本子里,做所謂的標本,有時還會拿到校園里,大家互相交換挑選自己喜歡的。小時候,可玩的東西也不是很多,跳皮筋、丟沙包、跳繩、玻璃球、紙寶、陀螺、撿石子都是我們愛玩的游戲。每次一下課,大家呼啦跑出教室,占領一個地方,招呼幾個同學玩。上課鈴響了,再跑到教室。中午也很少午睡,幾個小朋友玩的大汗淋漓也不覺得累。那時候也沒有什么電子產品,家里有個電視、電風扇、收音機可能就是需要用電的設備了。孩子也沒有那么多的作業,基本上回到家半個小時就搞定了,然后大家就在外面瘋玩。每天傍晚回蕩在大街小巷的就是,誰誰誰,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了。有時候玩的晚了就直接在別人家吃飯,甚至睡覺。小朋友們上學放學從幼兒園開始都不用家長接送,都是一群孩子互相喊著去上學。
到了90年代后期,我上中學了。對于那時候的我們來說,每個孩子都有了錄音機,晚上睡覺前大家在宿舍里帶著耳機聽英語,后來是MP3、MP4,那時候的潮流就是戴著耳機,聽所謂的流行歌曲,讓家長給買的理由也都一致的,就是要提高英語,至于英語到底聽了多少,誰也說不清。初中時我是每天回家的,對于吃飯啥的沒有太多的印象了。在高中我們全班都住校的,這也是我們當時所在的省級重點高中所謂的軍事化管理,那時候學校的菜價也超級便宜,普通的菜一份1元,一個饅頭3毛,油炸饅頭5毛。那時候一般我們兩三個人一起吃飯,每人一份菜,合起來吃的津津有味,大家根本都不計較。每周周六晚上是我們的休息時間,這時候校門口外會有很多賣小吃的,我們就會出來買一些好吃的“改善生活”,那時候我們還會想,等以后我要買很多很多的蒸餃,直到吃膩了才行。后來工作之后去過,雖然小飯館還開著,但再也感覺不到那時的香味了,留在腦海里的只剩下記憶。
2003年,我上大學了,家里怕我想家,也便于聯系,就給我買了一個新手機,記得很清楚,南方高科的,紅色的。當時特別喜歡,自己上課時還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想想那時的手機功能真的很簡單,短信、電話,其他的可能就是計算器、記事本功能了,什么QQ、微信等功能都沒有。宿舍有人愛看電影,我們老大(宿舍里年齡最大的)有個EVD(不知道是不是叫這個名字),我們輪流租碟看,每到周末是我們的集體放映日,八寸的小屏幕,八個人擠著一起看,也是值得回憶的一段美好時光。后來,大家又都買了電腦,都不用聚在一起看電影了,也不用去租什么碟了,大家直接下載下來自己觀看。大家相互交換聯系方式,除了要電話、郵箱,后來就是QQ號,再后來就是校內網(后來改為人人網),那時上網上通宵是常有的事,基本上包夜場一晚十幾塊錢,除了聊天就是玩什么游戲。至于愛吃的就是學校周邊的,米香居的餃子18塊錢一盤是我們聚餐最最愛去的,芙蓉街的小吃也是周末我們的??汀;叵肫饋?,最喜歡吃的還是那些小而精的小吃們。
2010年后,我參加工作了。手機微信因為其方便快捷成為大家聯系最常用的方式,手機短信也很少用了。玩的游戲也越來越情景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目光。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存儲空間也越來越大,8G、32G直到256G、512G,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各式各樣的APP滿足你的需求。存儲的選擇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穩定,U盤,硬盤,云空間,更新換代,空間越來越大。物質生活的富足,讓我們再也不是滿足于吃什么,想吃的幾乎都能吃到。淘寶網、京東網上商城等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大家的購物熱情,想買什么,“輕輕一點送貨到家”。物聯網、云商城等的出現,足不出戶吃遍世界??磿x報從網上就可以輕松搞定。
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回望三十多年所親歷的改革開放歷程,體驗著科技經濟各方面帶給我們的便利條件,感受著祖國的巨大變化和日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