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近期目標收官之年,2018年開始向中期目標邁進。在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河北如何在京津冀創新平臺建設中發揮作用、如何借勢京津搭建全面創新平臺?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范社嶺認為,協同創新的成效取決于創新平臺的層次和水平,建議加快構建、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三地應集中力量、協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平臺。
現狀?京津冀三地獲國家政策支持有差別
范社嶺委員調查走訪發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正逐步推進,但三地在創新平臺建設上獲得的國家政策支持有所不同。
比如,國家賦予北京中關村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稅收優惠、股權激勵、科研經費管理改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政策,給予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金融、財稅、科技創新先行先試等多項支持政策,而河北創新平臺建設尚未獲得這些國家政策支持。
此外,北京和天津都建有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兼有自貿試驗區,但河北目前還沒有國家級創新平臺,難以對接國家資源和承接京津相關資源。
再從數據上看,北京有全國1/2的“兩院”院士、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4的全國重點院校,又有大批央企、知名民企、外企的總部經濟,有極強科研攻關力;河北只有全國2%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的全國重點院校。
建議“頂層設計”上加大統籌協調力度
為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轉化孵化,推動河北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范社嶺委員建議,應在“頂層設計”上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成立國家層面的協調機構,按照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目標定位,統籌布局創新平臺,避免無序競爭造成的資源浪費。
同時,打破京津冀地域界限,推動區域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開發區等優惠政策由三地共享,將國家對天津濱海新區及自貿試驗區、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政策向河北創新平臺延伸。
范社嶺委員認為,短期看,京津冀要合力打造以京南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為支撐的南部創新廊道、以科技冬奧為支撐的北部綠色廊道、以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為支撐的現代都市農業廊道,盡快形成“一南一北一環”的創新格局。
范社嶺委員建議,在河北建設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或自貿試驗區。他在提案中提道:“可先由科技部與京津冀采取‘1+3’模式,共建京南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待條件成熟后,共同向國務院呈報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驗區。”(轉自2018年3月13日《河北青年報》第4版)
? ? ■文并攝/本報特派北京記者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