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ody001.com/infodetail.aspx?newsid=7630
??? 中國的政黨體制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八個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的多黨合作制度。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內容。這樣就從國家根本大法的角度對多黨合作制度做出了法律上的規定。這是首次把政治協商制度提高到憲法高度。使以前只存在于黨內文件的規定變成了國家法律的規定。中國的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監督,這就是黨派監督。
??? 所謂黨派監督是指民主黨派以政黨的名義通過政黨組織行為實行的政黨間監督。黨派監督的存在不能憑空產生,是以制度為基礎的。這里的制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法律制度,二者缺一不可。政治制度決定了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政黨體制。法律制度決定著多黨合作和黨派監督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政治制度基礎經歷了歷史的淘汰和選擇,最終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法律制度基礎是在依法治國的大的政治格局之下,確保多黨合作和民主監督能夠得以實現的法律保障和程序安排。政治制度具有原則性和指導性,法律制度則具有保障性和可操作性,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確保了政治體制的良性運轉。
??? 一、?黨派監督的政治基礎
??? 1956年,在中共的八大政治報告中正式確立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黨派之間相互監督首次提了出來。1989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其中就提到了“鼓勵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各項工作提出意見、批評和建議。”這樣就把黨派監督由政治宣言上升為了黨內法規。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開宗明義指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同時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根據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促進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充分體現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鼓勵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各項工作提出意見、批評和建議。”第二條又規定了“民主監督”是政協的一項主要職能。雖然在對“民主監督”進行解釋時沒有明確提出“黨派監督”這個詞句,但是通觀上下文就可以知道,民主監督之中包括了黨派監督的內容。
??? 從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之下,黨派監督是有著雄厚的政治基礎的。
??? 從民主監督的光榮傳統看,在延安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中,毛澤東就提出了讓人民群眾起來監督政府,就避免了人亡政息的周期律問題。從黨派監督得到體制認可的角度看,雖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不屬于國家法律,但是它卻是我國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政治文件,它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力僅次于《憲法》。因此在政協章程中規定的制度和機制,也是得到國家認可的。再有從現實表現看,黨和國家一向重視人民政協的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政協大會,與政協各界別特別是民主黨派界別組親切會談交流;政協委員的提案已經做到了高度的重視。各級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 二、黨派監督的法律基礎
???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的黨派監督的法律基礎還不盡如人意。古人說“徒法不足以自行”是說如果只有法律而沒有人去作為,法律是不會自動履行的。但是如果沒有法律呢?沒有法律那么權利就得不到保障。
??? 目前在黨派監督問題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黨派監督還停留在政治原則和黨內規定基礎上的各方的自覺自愿上。作為執政黨來說,是自覺接受其他參政黨的監督;作為參政黨來說,也是在自覺發揮參政黨的監督作用。很顯然,這種形式的監督是柔性的,而不是剛性的。包括政黨監督在內的政黨關系是一個國家的重大政治原則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利于政體的長治久安,更不利于真正的黨派監督作用的發揮。
??? 我國現行的政黨制度得到了憲法及政協章程的規定,有了法律的保障。但是關于黨派監督,則只有黨內文件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具體的法律予以規范,這樣的做法已經嚴重地與當前的形式不相適應。
??? 首先,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明確提出了要依法執政的理念。依法執政所依之法,就不再只是黨內法規,而必須上升為國家的法律。這個觀念的提出,也標志著我們黨從革命時期的革命政黨向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執政黨的轉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執政黨就不能再像革命時期那樣,不需要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恰恰相反,我們黨一再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黨也要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權威。
??? 依法執政的前提就是要有完備的法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執政黨率先提出了到上世紀末建立起完善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經濟法律制度。這是因為任何制度存在的基礎都要依賴法律系統去維護和保障。從保護正面程序的運行來看,需要法律規定去引導;從反面對違反規定的打擊來看,更需要法律這柄鋒芒利劍。與此相應,當我們提出要依法執政的時候,我們也應當首先建立起完善與執政有關的法律體系,包括執政黨與參政黨的政治地位、政治活動、黨派合作與黨派監督等全面內容的足以支撐起依法執政的法律體系,才能夠確保有法可依。只有在法律基礎之上的執政,才能夠稱得起依法執政;只有在由法律保護之下的執政,才能夠長久執政;只有在法律規定之內的執政,才是合法的執政。因此,依法執政,最重要的解決了執政的合法性的問題。
??? 其次,在憲法體制下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出黨派監督。在我國第一個憲法日成立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這是執政黨為我們謀劃出的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藍圖。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在依法治國進程中,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不僅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有力保證,還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司法公正、實現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更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于人民當家做主、有利于杜絕權力的濫用。因此在憲法框架下制定出具體的黨派監督的法律,使依法執政和依憲執政得到落實,使依憲執政不再是一句政治口號,讓依憲執政變成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
??? 毋庸諱言,黨派監督是政黨體制成熟的一個標志。我們已經提出了依法執政和依憲執政的政治理想,我們就應該努力制定出配套的法律、法規,讓這一理想早日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