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ody001.com/infodetail.aspx?newsid=4759
?? 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讀書日”。讀書既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娛樂和消遣。同時,讀書也能夠改變人生。為什么說讀書能改變人生呢?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林肯也說:“好學的人必成大器。”這就是說只要讀書就能在精神層面得到升華,當然在物質利益上也能獲得好前程,“出彩人生”實現“中國夢”。
?? 讀書對國家、民族發展都極為重要,可是,我們現在的讀書率并不理想。調查證實,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我國的全民閱讀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平均每年每人讀書在4.7本上下,并且逐年還在下降。與發達國家美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人均年讀書50本相差甚遠。
?? 這些年來我們的閱讀率整體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本原因是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化,讀書不是什么功利的事情。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享受,把追求物質利益變成每個人一生中最高的奮斗目標。也曾有報道說,近年來,我國不光全民閱讀率下滑,而且讀書的質量也很差,跟風閱讀、快餐閱讀、淺閱讀、浮躁閱讀、功利閱讀成為當今閱讀的“主旋律”,也稱為讀書的“空心化。”“空心化”閱讀只能使讀者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沒有文化,導致人文精神尚失,妨礙國民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的發展極其不利。筆者認為要提高全民閱讀率并升華讀書質量必須提倡:
??? 一、立法:2012年,全民閱讀首次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我國首部基本公共服務規劃——國務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也將全民閱讀納入其中。今年三月份,十二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人大代表國家圖書館副館長詹福瑞提議設立《全民閱讀法》,以法律規定提倡全民讀書。
?? 二、參與:宣傳文化部門應該經常舉辦:“讀書月”、“閱讀年”、“讀書征文競賽”、“書香家庭評選”、“圖書超市”、“書籍展銷或大集” ……等相關系列活動。并且逐年形成規范化、制度化。讓人們更多參與,多讀經典、史書著作,經典著作是人類精神產品里面的精髓和結晶,是人類文明某個階段積累的一個結果。讀史書是為了借鑒,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絕不能只讀雜志等快餐文學或“網絡小說”垃圾作品,那不利于國民精神成長。
??? 三、培養:我們的教育沒有培養國民的閱讀習慣,這一點應該更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個人假如在中小學階段能夠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能會收益一生。梁啟超曾說過“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興趣。打算做專門學者,固然如此,打算做事業家人,也要如此。”北宋文學家黃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講的就是要培養人內在的氣質。如果沒有閱讀,沒有通過閱讀培養出的民族氣質,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國家就會越來越平面化,這樣的民族、國家是不會有希望的。相反,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中的每個人都在閱讀和思考,這個民族才會有創造力,因此,每位公民都要主動參與閱讀活動,使全民閱讀成為時代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