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趙大地上,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的宏偉實踐浪潮中,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身兼數職,卻在不同角色間游刃有余,以獨特的“跨界”實干精神,為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他,就是河北省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河北農業大學實驗實訓中心主任周志軍。多重身份在他身上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催生出獨特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在探尋傳統村落保護新路徑、推動農業科技普及、融合教育發展的征途上,服務社會的舞臺上,周志軍以躬身耕耘的姿態,書寫著新時代參政者的責任篇章,深刻詮釋著新時代民主黨派成員履職為民的堅實責任與時代擔當。
訪問者:周主任,您好!您身兼省政協委員、民建省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民建市委副主委、高校管理人員等多重身份。這些不同的角色如何匯聚力量,共同推動您在“三農”領域的參政議政工作向更深處發力?請您談談這些身份之間形成的“化學反應”。
周志軍:對我個人而言,這三種身份的確帶來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它們更是一套相互賦能、優勢疊加的“組合拳”。首先,作為河北省政協委員,這個身份賦予我一個至關重要且高效的平臺。它讓我能夠突破信息壁壘,將深入田間地頭、村舍農家獲得的一手資料、真實現狀和迫切訴求,轉化為系統性的政策建議,直接傳遞到省域決策的核心層面。其次,作為民建河北省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我深受民建組織“奔走國是、關注民生”優良傳統的浸潤。這種使命感促使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三農”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組織力量深入開展扎實、精準的專題調查研究。民建組織嚴謹、求實的作風,是我們高質量參政議政的重要基石。第三,作為高校管理人員,我得以深度整合河北農業大學及更廣范圍內的科研、人才、教育等智力資源庫。這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們調研分析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了一個將理論成果、前沿科技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體實踐的強大平臺。比如,我們打造的農業博物館、開發的研學課程,正是這種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社會大眾的有效載體??梢哉f,政之平臺、黨之組織、校之資源,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我服務“三農”的立體化支撐體系。
訪問者:履職省政協委員四年來,您在“三農”領域積極建言獻策,提交了多件高質量提案。能否請您重點介紹一下,您在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參政議政成果?
周志軍:作為政協委員,特別是身在涉農高校,服務“三農”是我義不容辭的履職重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四年來,我牽頭或參與向省、市政協分別提交了16件、47件提案及社情民意,其中涉農的有30余件,主要聚焦在鄉村振興規劃、傳統村落保護活化、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村民生改善等領域,部分建議獲得了省領導和相關部門的肯定與答復。例如:《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 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榮獲省政協2021年度好提案,得到時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關于壯大我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入選省政協常委會大會書面發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主管副省長批示,《做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賦能河北鄉村振興的建議》獲省政協副主席批示,先后被民建河北省委評為“全省優秀會員”“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個人”“民建河北省組織建設工作先進個人”。
其中有幾件成果較有代表性:
深耕沃土:守護鄉愁文脈,提案護古村、促振興。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我和我校相關專業的學者組建了專門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調研組,跑遍了河北省20余個縣市的百余座古村落,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和精確數據。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我們運用了城鄉規劃學、文化遺產保護學、建筑學的專業知識,引入了數據建模技術,利用先進的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測繪技術、三維建模技術等,對河北的各類古建筑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與處理,對這些村落的瀕危程度、歷史文化價值、活化利用潛力進行量化分析和科學評估,最終凝練形成《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提案。這份提案創新性地采用了“學術調研+精準建議”的模式,提出了包括建立分類分級動態保護機制、建設省級傳統村落數字檔案庫、探索“非遺+文旅”活化路徑等具體措施,旨在破解古村落普遍面臨的“老齡化”、“空心化”及可持續發展困境。這份提案得到省政協高度重視,獲評2021年度省政協優秀提案、重點提案,并得到時任省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2025年又提交相關提案2項,在保定市博物館推出古村落主題展覽,出版專著《河北省國家級傳統村落》。
心系糧安:參與高層建言,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我積極參與民建中央、河北省政協組織的相關重大課題研究,聯名提交的《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提案,被確立為民建中央重點課題。提案深入分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存在的規劃統籌、資金投入、管護機制等問題,提出了系統化的建議,為推動相關政策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得到副省長批示。
聚焦民生:飲水安全提案,情暖萬千鄉親心。“小水表”連著大民生。針對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帶來的水源變化和農村供水體系面臨的新挑戰,我聯合學校專家提交了《以南水北調水源置換為契機,加強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管理的建議》提案。提案深入調研了水源置換后可能出現的水質管理、供水設施適配性、運行管護專業化水平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水源水質監測預警、推進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健全專業化管護服務體系等具體建議。這份提案關注最現實的民生需求,得到了辦理單位河北省水利廳的積極回應和認真辦理,相關建議在后續政策制定和工作中被吸納。
訪問者:農業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對于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作為高校管理者,您牽頭創建了河北省高校第一座農業博物館。請您談談當初建館的初心是什么?博物館的建設歷程和思路是怎樣的?現在運行得怎么樣?特別是,您如何利用這個高校平臺,將農業科普與文化傳承融入中小學教育?
周志軍:建立河北農業大學農業博物館,最初的動力源于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擔當。河北是農業大省,擁有深厚的農耕文明底蘊,但長期以來缺乏一個系統展示、研究、傳播農業歷史、科技和文化的省級專業場館。同時,作為農業高校,我們擁有豐富的學科積淀、珍貴的教學科研標本以及大量的科學傳播素材。高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基地,也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使命。建設這樣一座博物館,就是想填補這一空白,讓它成為一個立體的教科書、活態的基因庫和重要的文化載體。
建設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集智攻關的過程。我們的思路非常明確:它不僅是服務學校師生專業教育的基地,更應成為面向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農業科普教育的第二課堂。因此,在設計之初,我們就摒棄了傳統博物館單一展陳的模式,大量運用信息化技術和互動體驗方式:
開發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多點觸控等系統,讓千年農業“活起來”、古老農具“動起來”,未來農業“展現出來”,把復雜的農技原理直觀化。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如模擬農場場景、四季農事走廊、動感沙灘等各類場景,增強參觀者的代入感。
圍繞“農業的起源”、“農耕技術與工具”、“現代農業科技”、“農業與生態文明”等主題,精心設計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的內容。研發配套的研學課程體系。我們針對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開發了30多套主題鮮明、動手實踐性強、富有地方特色的研學課程包。比如“接種食用菌”、“顯微技術”、“酸奶制作”等,把農業知識的種子植入孩子們的心田。
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博物館已初具規模并產生廣泛社會影響,收集、整理和展出了大量珍貴文物、農作物標本、昆蟲標本、土壤巖石樣本等,是學校重要的農業科技和文化遺產收藏中心,已成為校內學生重要的專業教學實習和社會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北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有效提升了農業文化的公眾關注度。相繼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中小學勞動與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稱號和榮譽。
除了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我們還積極推動“館校結合”和“走出去”戰略:讓大學老師和博士團走出去,到中小學進行科普講座、輔導社團活動;邀請中小學生走進來,體驗沉浸式研學;利用數字化手段,大力拓展“云端研學”功能,制作線上課程、虛擬展廳,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跨越地域限制感受農業文化的魅力。迄今,線上線下已接待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參觀者超過10萬人次,成效顯著;近三年來每年參觀博物館約3萬人次,如2023年2.4萬人次、2024年3.5萬人次,主要集中在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中小學研學、新生教育、社會培訓等群體。2023、2024和2025年連續三年承辦河北省青少年高??茖W營活動,得到省廳領導的肯定。看到孩子們在館里好奇地觀察、熱烈地討論、開心地動手體驗,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也是農業文脈傳承的希望所在。
訪問者:民建組織的一大特色是密切聯系經濟界人士,匯聚了一批企業家會員。作為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您如何看待并推動高校與民建會員企業、社會需求之間的對接?這為您的社會服務工作帶來了哪些新亮點?
周志軍:這個問題問到了關鍵點。密切聯系經濟界是民建的界別特色和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也高校的重要職能,河北農業大學在歷史上就有著“太行山道路”這樣的光榮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對我校李保國同志的評價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將這種“愛國奮斗、科學為民”的精神傳承發揚下去。保定民建聚集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會員,他們在各自領域深耕細作,對技術、人才、管理創新有著強烈的需求。而高校,特別是像河北農業大學這樣以農業科學與生命科學為優勢的綜合性大學,恰恰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高層次人才的富集區,擁有強大的智力資源和技術儲備。因此,我認為,利用好民建這個平臺,做好高校智力資源與社會企業,特別是民建會員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打通產學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是我們民建組織社會服務工作的一個極具潛力的方向和重要的抓手。
我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主動“走出去”: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我們不坐等需求上門,而是由民建保定市委牽頭,多次組織我校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團隊,涉及農業科技、食品加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工程、管理咨詢等多個學科,組團深入會員企業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我們多次組織專家團走進博野北邑農業、高碑店振華聯盟實業公司,通過與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面對面交流,走進生產車間、實驗室,實地了解企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升級的難點、人才匹配的缺口。這種精準的需求摸排是有效服務的前提。
整合“智囊團”:提供靶向智力支持。根據調研梳理出的共性問題和個性需求,我們利用高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家顧問團”或“技術攻關小組”,舉例來說,我們成立專家團隊,為白溝新城毛絨玩具協會、淶水綠葉園林公司、河北智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智力建議和技術支持,有效深化校企合作。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診斷、技術難題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推介、專項人才培訓、項目合作規劃等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形式可以是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承接企業委托研發課題、舉辦專場技術對接會、開設企業定制化培訓課程等等。
打造“試驗田”:共建育人實踐平臺。校企合作是雙向受益的。在服務企業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利用企業資源反哺高校人才培養。積極推動會員企業與學校共建教學實踐基地、聯合實驗室、產業學院等?,F在河北農業大學已建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260多個,建設河北省“太行山農業科技驛站”50個,涵蓋35個特色農業產業。這些平臺為我校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接觸生產實際、參與真實項目、提升實踐能力的實訓機會,有效彌補了課堂理論與產業實踐之間的縫隙,也為企業選聘優秀畢業生、儲備專業人才開辟了便捷通道。實踐證明,這種產教融合的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這種“以需求牽引服務,以服務促進合作,以合作帶動發展”的模式,不僅拓展了民建組織社會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增強了會員企業的獲得感,也有效促進了學??蒲谐晒穆涞剞D化應用,實現了高校、企業、民建組織多方共贏。這一實踐緊貼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強國建設戰略,精準破解涉農企業瓶頸、加速成果轉化、筑牢現代農業人才根基,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與農業發展,彰顯了民建服務發展大局的務實擔當。
后記:從一份份凝結著田野調研汗水與學術智慧的精準提案,到一個個讓孩子們觸摸泥土溫度、感悟農耕智慧的研學場景;從書齋案頭的科研文獻,到田間車間的問題攻關現場——周志軍的步履,始終穿梭在“學術—政策—民生”的交匯點。他用政協委員的身份,四載履職間遞交30余件涉農提案,將基層呼聲變成政策選項;以民建會員的擔當,領銜或參與完成5項“三農”深度課題調研,用數據和邏輯支撐決策;作為高校管理者,更讓古老的農業文明從實驗室、博物館走入生動活潑的中小學課堂,在少年們的探索與驚嘆中萌發新芽。在他身上,多重身份并非標簽,而是使命交融的節點,釋放出協同創新的澎湃力量。他躬身“三農”田野的執著身影,生動演繹了新時代民建會員“參政為民、服務社會”的深刻內涵。其融合“政產學研用”的路徑探索,為統一戰線成員如何更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貢獻了一份內涵豐富、可資借鑒的“河北經驗”與“民建樣本”。這份源于實踐的經驗,如同希望的種子,正在更為廣闊的田野上悄然生根、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