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到2025年,十四個春秋流轉,我與民建的故事早已融入生命年輪。當歷史的指針指向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80周年,回望這段與民建同行的歲月,字里行間滿是成長的印記,更是一名普通會員對參政黨使命的堅守與傳承。
一、初識民建:一份責任的啟蒙
2011年隆冬,我正式加入民建。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新會員培訓時,聽前輩說:“我們民建承載的是經濟界人士的報國初心。”那時的我,只把會員身份當作一份榮譽,直到在《章程》解讀課上,讀到“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宗旨,才真正理解這份身份背后的重量。
初入會時,我攥著第一篇社情民意《關于規范農村集貿市場管理的建議》,緊張地請教老會員。“建議很好,但要想想基層能不能落地。”前輩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從此,我學會了帶著“是否可操作”的標尺審視每一份建言。2012年,當看到自己撰寫的《關于加強農村建筑安全監管的建議》被列入市政府督辦事項時,那份激動讓我明白:民建會員的筆,真的能為民生福祉畫出實線。
二、融入民建:在履職中成長
基層工作的經歷,讓我找到了履職盡責的獨特坐標。作為邢臺高新區祝村鎮政府工作人員,我常常在調研中發現問題:百泉復涌后的開發利用如何兼顧生態與經濟?農村征地拆遷補償資金怎樣規范管理?這些來自一線的思考,化作《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征地補償資金監管》等三十余篇提案,其中《關于加強農村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建議》被列為市政協優秀提案,推動了邢臺市調解隊伍的網格化管理。
最難忘2020年疫情期間,我負責邢東新區流調溯源組工作。連續42天駐守專班,對著海量數據抽絲剝繭,只為精準鎖定每一個風險點。那時每天凌晨,我都會把防控漏洞整理成社情民意,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的危中之機》被民建中央綜合采用。當看到建議中的“分區分級管控”措施在政策中落地時,我深刻體會到:參政議政不僅是紙上談兵,更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實踐。
三、情系民建:使命與初心的傳承
十四個春秋,民建這座熔爐鍛造了我的成長。從最初一年撰寫十余篇信息,到如今累計三百余篇建言;從“邢臺市優秀政協委員”到“民建全省優秀會員”,每一步進階都烙印著組織的培養。2021年當選邢臺市政協常委后,我在農業專委會工作中創新“調研—協商—督辦”閉環機制,推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等建議轉化為政策文件,這讓我更深刻理解了“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內涵。
在民建成立80周年之際,翻開泛黃的入會申請書,“為民族復興貢獻經濟界智慧”的誓言依然滾燙。那些在深夜修改的提案、在田間地頭做的調研、在協商會上爭鳴的觀點,早已匯成我與民建共同的生命敘事。如今,作為民建河北省委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我時常向年輕會員講述榮毅仁先生創辦中信公司的開拓故事,因為我們這代人接過的,不僅是歷史的接力棒,更是參政黨“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神傳承。
站在80周年的歷史節點,我將繼續以筆為戈,以心為盾,在參政議政的征程上書寫更多“民建故事”。因為我深知,個人的成長始終與組織的發展同頻,而每一份建言背后,都是民建人與黨和人民“同舟共濟、砥礪前行”的不變初心。(作者系民建邢臺市委理論研究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