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建中央會史館靜謐的光影里,時光的信物靜默低語:1945年12月17日宣告民建成立的《新華日報》,承載著黃炎培延安洞見的初版《延安歸來》,胡子昂揮毫題寫、信念如磐的“中華必能振興”墨寶,1951年民建前輩親筆填寫的《入會志愿書》……而將它們從歷史塵埃中悉心拾起,無償送回“家”的,是一位年輕的民建會員——韓佳。六度慷慨捐贈,讓百余件珍貴藏品匯入會史長河,這不僅是他個人收藏熱情的傾注,更是對組織歷史的深情凝視與虔誠守護。韓佳不僅是一位熱忱的收藏家,更將收藏升華為對會史的深耕細作,是會員們公認的“會史活典”。講臺之上,其聲如鐘,凝固的史跡在他澎湃的宣講中化為璀璨星河,點燃年輕一代知會愛會的赤子之心。從“河北省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民建全國優秀會員”到“河北省勞動模范”,韓佳以收藏守護根脈,以研究貫通古今,以宣講賡續薪火,身體力行地樹立起新時代青年會員知行合一的典范標桿。
以下是對他的采訪實錄。
訪問者:您能否談談是怎樣與收藏結緣的呢?
韓佳:其實要追溯到初中時候,祖父總是鼓勵我把收藏當作興趣來琢磨。最開始是從郵票入手的,記得那時收集歷史人物主題的郵票時,第一次讀到黃炎培、張瀾這些愛國民主人士的故事,他們在動蕩年代里那份滾燙的愛國心,令我深受震撼。后來我捧著書去細究他們的經歷,從烽火歲月里的奔走呼號,到為家國理想傾其所有的人生軌跡,越讀越覺得這些故事里藏著讓人仰望的力量。大學畢業后,我擴大了收藏范圍,開始留意愛國民主人士的古籍圖書、信札字畫。有次我收到一封關于胡厥文的信札,字里行間都是對民族未來的憂慮與期盼,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收藏這些物件不只是攢寶貝,更是在接過一份傳承的責任——要讓他們的愛國報國精神,通過這些老物件繼續流淌下去。現在回頭看,或許從接觸這些故事開始,“民建基因”就已經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了。
?
訪問者:從2019年至今,您已經先后六次向民建中央會史館捐贈藏品,最初是什么契機讓您踏上這條捐贈之路的呢?
韓佳:說實話,收藏就像一座橋,帶我認識民建、走進民建。成為會員一年后,我加入了民建省委理論研究委員會,還擔任了秘書長;2018年4月,承蒙組織信任,在省委推薦下我有幸成為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的一員,還是那屆最年輕的委員。這些年組織給我的關心和培養就像春日里的暖陽,一直暖到心窩里,我總想著用自己的專長為“家”里做點什么。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捐贈,還得從一次特別的參觀說起。2018年,我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其中參觀民建中央會史館的經歷至今歷歷在目。當時參觀分兩組,第二組因為時間安排,比第一組少10分鐘。現場有位老會員急得眼眶發紅,拉著負責人說:“我入會十幾年,好不容易來趟會中央,這10分鐘對我太重要了!”那一刻,我被這份樸素又熾熱的愛深深震撼,也突然覺得慚愧——我剛入會兩年,就得到這么多寶貴機會,更該為組織做點什么。參觀時,我發現館里不少藏品是新物件、復制品。一打聽才知道,許多珍貴文物因歷史原因損毀了。當時站在展柜前,心里說不出的滋味。會史不該只是紙上的鉛字、墻上的照片,那些承載著民建成長記憶的老物件不該被歲月塵封。回想起民建創始人章乃器先生,一生向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捐獻千余件藏品,他那份“變家傳之寶為國家之寶”的胸懷,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我能力有限,但也想追隨著前輩的腳步,哪怕力量微薄,也要為會中央收集更多會史資料、先賢遺物。培訓一結束,我就迫不及待找組織匯報想法,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物無償捐贈。沒多久,在民建省委領導陪同下,我帶著胡厥文、胡子昂、孫起孟的書法作品,還有一批與民建先賢相關的古籍,完成了第一次捐贈。從那以后,這條路我就沒打算停下。
?
訪問者:收藏與捐獻的背后凝結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您覺得堅持做無償捐獻值得嗎?
韓佳:當然值得。這些藏品在我眼里從來不是鎖在柜子里的私產,而是全體民建人、中國工商業者共同的心跳。這些東西在個人手中,只能充實一個人的見識,捐獻給組織,則能彌補歷史上的空白,對民建的會史研究、理論研究大有助益,能讓千萬顆心與歷史同頻共振,遠比我個人珍藏更有價值。這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讓后來者看得到來路,走得更有方向。說實話,每次打包藏品時,心里哪能沒有一點舍不得?有幅黃炎培先生的書法,我曾在書房掛了三年,每天晨讀時抬頭就能看見那筆力遒勁的字跡,我也想掛在房間里多看幾年。可后來在會史館看到年輕會員圍著這幅書法,聽他們討論著某個被忽略的歷史細節時,突然覺得這才是文物該有的生命力。現在我仍會持續收集史料,這事就像種樹,今天栽下的每棵苗,將來都會長成讓后人乘涼的樹。
訪問者:在收藏和捐獻民建史料的過程中,您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韓佳:要說收獲,其實是收獲了民建先賢無窮的精神偉力。2018年年初,我開始著手民建會史資料和先賢遺物的收集、整理工作,那時候從北京潘家園到南京板倉街,從武漢崇仁路再到廣州珠海路,我整天泡在拍賣會和古玩市場里,像尋寶似地翻找帶民建印記的物件——從泛黃的會議手冊到簽名卡片,從線裝古籍到信札筆記,每回摸到帶墨跡的老物件,都像觸到了歷史的脈搏。這些史料慢慢拼出了民建的輪廓,讓我認識到民建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它有些怎樣的歷史和傳統。通過收藏,我開始學習和鉆研會史,讓我漸漸明白了“知所從來、識其所在、明其所往”的深意。
這么多年的收藏歷程中,有兩件藏品讓我終身銘記。一件是黃炎培先生的書法,那是我在一次拍賣會上競得的,當時競拍形勢比較激烈,現場舉牌喊價聲此起彼伏,最后我咬著牙才把它拿下。我當時對這件作品勢在必得,因為作品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這幅字是黃炎培為學生題贈的箴言:思想要深切,治事要精嚴,用物要節約,律己要整飭,待人要寬厚。墨痕里的風骨讓我想起黃老的故事——他一生拒官不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多少次邀他入仕,都被他擺擺手推開。直到周總理說:“現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服務。我們自己編了‘劇本’,自己怎能不上臺唱戲呢?”他這才點頭出山。我以前聽過這故事,但直到看到這幅書法作品,突然覺得這位老人“只做事不做官”的情懷,從歷史里走出來了,就帶著墨香站在我的眼前。
還有一件是成思危主席在病床上寫下的一首詩:“暢游人間八十年,狂風暴雨若等閑。雛鷹展翅心高遠,老牛奮蹄志彌堅。未因權位拋理想,敢憑剛直獻真言。功成名就應無憾,含笑揚眉對蒼天。”這首詩高度概括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三次重要轉折全因愛國心,從雛鷹到老牛,沒變的是敢說真話、敢諫真言的剛直。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的眼淚就情不自禁地往下流,為此我還拜托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制作了一尊成思危主席的雕像,并把它捐給了相關機構。在做收藏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先賢們不是遙遠的符號,他們的故事像火一樣燒在心里,舉著這把火走自己的路,腳下就有使不完的勁!
訪問者:除了收藏之外,您在會史研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聽說最近還被推薦加入了民建中央會史宣講團,能不能聊聊在宣講會史時的特別感受?
韓佳:全靠接觸了這些會史文物,組織才把宣講的任務交給我,我深知這是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會史是愛會的源泉,不了解會史,就不明白前進的方向、缺乏前進的動力。去年我跑了石家莊、唐山、廊坊好幾個城市,做了近10場講座,后來還在省委推薦下成了民建中央會史宣講團的成員。通過宣講會史,我感受到大家想聽的不只是大事記,更是藏在字縫里的真故事。于是我特地去拜訪了許多老前輩、老會員,去了解他們的民建記憶。我也漸漸明白,會史資料里宏觀敘事像骨架,可那些親筆信札里的牢騷、會議記錄邊的批注,才是讓歷史活起來的血肉。現在我包里總裝著個筆記本,隨時記下老會員們說的“邊角料”。我也閱讀了大量的人物傳記,通過收集他們的筆記、信札、書冊等,去獲取足夠多的細節信息,只有把宏觀敘述和微觀細節結合起來,我覺得才真正的把會史講活了。
有次在廊坊講座,當我展出成思危主席病中寫詩的手稿照片時,臺下有位老會員突然紅了眼眶。那一刻我才懂,會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加減,而是把前人的熱血裝進語言的容器,再遞給今天的人暖手。常有人問我宣講累不累,其實每次站在講臺前,看著臺下眼睛發亮的年輕人,就像看見自己剛入會時的樣子。情懷生于熱愛,熱愛始于認知,要是連民建人走過怎樣的路都不清楚,又哪來的底氣說熱愛呢?
訪問者:如果用三個詞總結您在民建的成長路,您會怎么選?
韓佳:第一個詞是“感動”。剛入會時我像一張白紙,是民建把我領進了學習的課堂——去中央社院培訓時,聽老會員講會史能記滿三個筆記本;參加中青委活動與各地會員碰撞想法時,思維常像突然點燃的篝火,噼里啪啦迸出好多新點子。從民建省委青工委主任,到民建市委副主委,再到民建中央青年委副主任,組織給我的不只是頭銜,是讓我了解到本職工作之外更多的東西,開闊了我的視野,提升了我的思想,也讓我的人生有了更高遠的追求。可以說民建賦予了我政治生命,把我的人生拉出了新的經緯線,讓原本只懂算賬的生意人,心里開始裝著家國事。
第二個詞是“熱愛”。因為收藏,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會史,了解到了民建是怎么樣的一個組織。只有當我親手摸到黃炎培先生的箴言手札,才知道“實業救國”不只是課本上的四個字;當我看到“五老火鍋宴”的老照片,便能想象到五個老人圍坐時,銅鍋里的熱氣和談論國事的聲氣一齊往上冒。這些過往像拼圖一樣,讓我越看越清楚民建的模樣:從扛著算盤搞實業,到把多黨合作寫進憲法,再到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長年堅持做慈善公益事業,民建人的肩膀上始終扛著“家國”二字。許多歷史的點滴讓我更加了解民建是怎樣的組織,作為民建人,我無比熱愛、深感自豪。
第三個詞是“回饋”。飲水當思源,我為自己定了三個目標:第一是要完成好民建交給我的任務;第二要把我的本職工作和民建工作結合起來,力爭雙崗建功;第三就是在收藏和會史研究及宣講上下更多功夫,結合我的專長為組織多做一些貢獻。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去書寫新的歷史,我捐獻藏品和會史宣講的初心也是希望新一代民建人,既能在會史館里觸摸歷史的溝壑,更能在廣闊天地書寫新的史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現在我總跟新會員說:“民建是棵大樹,你給它澆水,它就給你遮蔭,但首先得把根扎進會史的土壤里。”年輕會員加入民建時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但既然選擇了民建,就得先讀懂它、愛上它,這樣才能在組織提供的平臺上找到價值坐標。民建首先是政治組織,淬煉政治能力是必修課,同時要學會把會務工作與本職事業擰成一股繩,在雙崗建功中實現雙向成就——你為組織傾注熱愛與服務,組織自然會成為你成長路上的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