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的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河南安陽紅旗渠紀念館舉辦。共有152人(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光榮上榜。其中河北民建會員周淑英、張宸入選榜單。
?
周淑英
周淑英,女,1964年11月生,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灣里廟步行街周淑英民間文藝家工作室負責人。周淑英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期間,多次就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非遺和企業融合、非遺進校園等提出議案提案,受到重視和采用。2018年,周淑英提出的關于非遺納入教育教學體系,促進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提案獲文旅部答復并向全國推廣。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12年12月,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為推動剪紙技藝大眾化國際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師承名門 將非遺發揚光大
周淑英父親周永明是蔚縣剪紙第二代傳承人。周淑英自幼受優良家風熏陶,耳濡目染,立下遠大志向,要將蔚縣剪紙發揚光大。于是,周淑英白天和哥哥姐姐們在地里做農活,晚上通宵練習繪畫練基本功,將父親剪紙的畫稿描了一遍又一遍。父親被女兒對藝術的執著打動,便將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打破,開始教授她最核心的傳統技藝,也開啟了她的藝術生涯,并在后來的歲月里逐漸培養其成長為新一代傳承人。
1995年,周淑英參加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為大會制作大型宣傳畫,作品《世婦會徽》榮獲大獎,也將老家河北蔚縣推向了全世界。2023年,其創作的《龍行天下》系列作品被選入《非遺里的中國》。2025年大年初三,其作品于登上了央視非遺晚會。
振興鄉村 傳授剪紙技藝
1978年,周淑英在老家成立了周永明世家剪紙廠,向全村和周邊村里的婦女傳授剪紙技藝,人數從一開始的20人到50人,再到1000人。周淑英又將培養好的技術骨干送到其他廠家,慢慢地,老家的剪紙從業者達到了3萬多人。后來,她又來到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研究室進行深造,隨后成立了周淑英剪紙藝術工作室,免費培訓5000多人,解決了許多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周淑英本人做了非遺助力鄉村的大量示范活動,主動和多家知名企業進行合作。
傳承非遺 走進校園和社區
自2018年開始,周淑英通過非遺進校園、海外宣講等活動,推動剪紙藝術大眾化、市場化、時代化和國際化。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幾十所學校開設剪紙課程,講授傳統剪紙的理念、藝術價值、技法等,推動其納入學校課堂教學體系。
2022年,在省、市、區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周淑英在石家莊市新華區灣里廟步行街成立了名家工作室。有了這個根據地,她積極踐行非遺進社區、進校園,帶動廣大青少年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她經常在各大、中、小學和社區舉辦公益講座傳授剪紙技藝近百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和社區內外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目前,灣里廟步行街人潮如織,幾乎每天都有十幾萬人游玩打卡。而周淑英已經依托名家工作室舉辦了各種宣傳活動逾百場,平均日接待參觀者超過10小時,親自為游客講解剪紙技藝和非遺文化等知識,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剪紙藝術的認知。周老師雖已年逾六旬,但她懷著一顆火熱的藝術匠心,在推動剪紙技藝大眾化國際化的道路上仍不斷前行。
?
張宸
張宸,女,1992年8月生,河北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2013年,張宸走出校園,走進田間地頭。她帶領合作社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成為遠近聞名的用“北斗”系統種地的“90后”姑娘。如今,張宸帶領合作社共流轉土地1.07萬畝,帶動8440戶村民增收致富,帶領本村及周邊的農民制作面點,各類面點累計年銷量達100余噸。張宸曾榮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河北省三八紅旗手”“河北省巾幗新農人”等榮譽。
心懷夢想 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路
在河北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90后”新農人張宸被鄉親們親切稱為“北斗女孩”。她借著對農業的熱愛與創新精神,借助“北斗”衛星系統,在鹽堿地上書寫著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
1992年,張宸出生在河北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看著父母在鹽堿地辛勤勞作,她心中便埋下了用科技改變農業的種子,希望能讓父母不再那么辛苦。高考時,她義無反顧地填報了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2013年畢業后,她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做起了農民。她多次前往中國農業大學取經,加強栽培管理,提早預防病蟲害。2014年,合作社種植的旱堿麥每畝產量比流轉前增收約10%。但2015年的一場旱災讓合作社遭遇重創,小麥產量不及往年一半。但這些困難并沒有將張宸擊垮,她認真復盤問題,積極探索。
引入北斗 開啟智能農業篇章
一次外出學習中,張宸了解到加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無人駕駛系統的農機可實現無人駕駛和精準定量播種。盡管一臺農機安裝“北斗”系統成本高達6萬元,加上父親對此舉深表懷疑,但張宸算了一筆賬:原來播種一畝地成本340元,用“北斗”播種只需300元,一畝地節省40元,一萬畝地就能節省40萬元。最終她說服了父親,陸續給11臺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機安裝了“北斗”系統。此后,播種、收割、平整地塊、植保等環節都實現了無人化和自動化,作業效率提升20%至30%,僅小麥播種環節就能節約成本10%到15%。
張宸沒有滿足于個人的成功,而是積極謀劃帶動更多人發展現代農業。2023年,在滄州市科協支持下,她牽頭組建滄州市農機聯盟,整合市內各縣區農機資源,全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如今,聯盟內2100多臺農機均配備“北斗”系統,從春播到夏收,這些智能農機在廣袤田野上往來穿梭,為糧食豐收筑牢堅實基礎。
拓展產業 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張宸經營的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在“北斗”系統的加持下,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07萬畝,托管土地7.3萬畝,輻射帶動8440戶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旱堿麥產量3620噸、玉米產量9760噸,畝產比上年平均增加10%以上。合作社還專門為農民提供耕、種、管、收、加、儲、銷一體化的生產服務,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眼看著小麥生產走上正軌,張宸又把目光投向食品加工、銷售領域。她發現旱堿麥鋅、鐵、鉀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小麥高,做出的面花饅頭口感Q彈。于是她組建團隊,開始“面花”加工和銷售。目前,合作社由旱堿麥生產的各類面點累計年銷量達100余噸,隨著“面花”的成功,她又增加了雜糧雜豆、小磨香油、芝麻醬等多種農產品,形成了從種植到深加工的產業鏈,從一個“花”到一條“鏈”,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數百個就業崗位,還增加了種植戶的收益,僅2024年春節,靠直播銷售就創收了90.7萬元。
張宸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新農人的擔當與使命。在鹽堿地上,她借助“北斗”科技,讓傳統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正如她所言:“未來,我要帶領更多青年投身農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在張宸的帶動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中,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