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奔涌的浪潮中,中國民主建國會匯聚了各行各業的菁英翹楚,同心戮力,共繪社會進步的宏偉藍圖。在新聞戰線,有這樣一位耕耘四十載春秋,同時在民建大家庭中深情厚植多年的杰出代表:她是中國金話筒獎獲得者,河北省人大常委,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文史館館員。她2009年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2019年被中國廣播電視總臺聘為中國之聲播音評審;從業以來,獲得50余部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以及河北省優秀新聞獎;為3000余部電視專題片配音,其中《小湯山的記憶》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連續5屆參加全省兩會以及黨代會的現場播音工作;參與輔導中宣部組織的“抗冰雪報告會”“汶川地震報告會”“河北省林秀珍事跡報告會”“王彥生事跡報告會”等英模報告會30余場;連續擔當20年“全國青少年讀書演講大賽”評委;發現、培養上千名全國各廣播電視臺的播音主持人才。
她就是河北廣播電視臺播委會秘書長、河北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紀青云。
以下是對她的采訪實錄。
訪問者:紀老師,您既是聲動燕趙的資深新聞人,又是心懷家國的民建會員,這兩個身份在您生命中熠熠生輝。當初是怎樣的機緣,讓您選擇了加入民建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紀青云:作為一名新聞人,數十年來,我以話筒為槳、以文稿為舟,記錄時代風云,傳遞社會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我內心那份渴望更深度參與社會建設、躬身踐行責任的火焰愈發熾烈。民建所秉持的“愛國、民主、建設、團結、創新、奉獻”的核心價值,與我作為新聞人追求真相、推動進步的初心高度契合,如同星辰指引航向。更讓我深受觸動的,是身邊幾位優秀的民建會員同仁。他們在各自領域卓然有成,同時滿懷熱忱投身公益、積極參政議政,這份沉甸甸的擔當精神深深感召了我。于是,在2012年11月,我鄭重加入了民建,自此開啟了一段交織著責任與榮光的人生新篇章。
訪問者:加入民建后,這個組織為您在新聞事業和個人成長方面,提供了哪些最切實有力的支撐?
紀青云:民建對我的滋養是全方位的。在新聞專業領域,組織精心策劃的各類學習研討活動,為我打開了觀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闊視野。例如參與民建省委的經濟形勢分析會,聆聽專家們對時代熱點的精辟解讀,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認知維度,使我能在新聞報道中穿透表象,洞察事件背后的深層邏輯與脈絡,顯著提升了報道的深度與廣度。
在個人能力淬煉上,民建更搭建了廣闊的實踐舞臺。像民建省委組織的青年支部演講大賽,錘煉了我的語言表達與臨場機變;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會等重要議題討論,則有效提升了我的調研能力和建言獻策水平。這些能力的精進,不僅服務于民建工作,也如清泉反哺,滋養著我的新聞事業,讓我能更敏銳地捕捉新聞價值,更精準地傳遞時代強音。
訪問者:您在民建積極投身公益,創辦了傳遞書香的“民建圖書角”,并堅持十年義務授課。您的新聞專業素養無疑為這些善舉增色添彩,同時,民建組織又給予了您哪些關鍵支持?
紀青云:確實,新聞工作中磨礪出的溝通技巧與資源整合能力,是推動公益項目的重要助力。但若沒有民建組織這方沃土的傾力支持,這些夢想之花恐難綻放。創辦“民建圖書角”時,民建省委鼎力協調各方資源,聯絡愛心企業與人士慷慨捐贈;會員們更是踴躍響應,有的深入山區收集學校需求,有的利用自身渠道廣為宣傳。
十年義務授課路上,民建組織是我堅實的后盾:精準對接學校、周密安排行程,組織內法律、教育、新聞等領域的會員同仁常與我切磋教學之道。記得一次赴偏遠山區,路途崎嶇、條件艱苦,正是民建伙伴們鼎力相助,為我掃清障礙,讓我得以全情投入課堂。正是依托民建這個強大的支撐體系,我才能將新聞人的傳播優勢與公益情懷完美融合,將這份有意義的事業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
訪問者:您曾擔任三屆省政協委員和一屆省人大常委。在參政議政的履職過程中,新聞人的職業底色與民建組織的平臺,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紀青云:新聞生涯賦予我敏銳的洞察力和迅捷的信息處理能力,這使我在體察民生冷暖、捕捉社會痛點時更具優勢。而民建組織,則為我提供了系統專業的參政議政指導和寶貴的實踐平臺。無論是提案撰寫的培訓,還是調研方法的傳授,都讓我受益匪淺;組織內部高效的交流討論機制,更是思想的熔爐,智慧碰撞的火花常令我豁然開朗。
例如在撰寫“關于加強養老管護人員隊伍建設”提案時,新聞人的職業敏感讓我迅速聚焦養老領域的痛點;而在民建小組的熱烈討論中,會員們從機構運營、人力資源等多元視角提出真知灼見,思想的交融讓提案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民建還協助我開展深度調研,整合多方資源,為提案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和事實依據。
訪問者:在您與民建相伴同行的歲月里,有沒有一些銘刻于心、難以忘懷的瞬間或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
紀青云:難忘的時刻不勝枚舉!最是“民建圖書角”落成于山區學校的那一幕:孩子們手捧新書,眼中閃爍的興奮與珍視,瞬間擊中我心。活動現場,民建會員們或肩扛手提搬運書籍,或席地而坐為孩子們繪聲繪色講述故事,那份同心協力的熱忱,讓我真切觸摸到民建大家庭的溫暖與力量。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領導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肯定,親筆批示:“活動意義深遠!”
還有一次,為撰寫留守兒童相關提案,在民建組織的牽線下,我得以深入多個留守兒童集中地調研。走訪中,我用新聞人特有的方式,細致記錄下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心靈呼喚。最終形成的提案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當看到這些努力能轉化為推動問題解決的切實力量,那一刻,我深深體悟到身為民建會員與新聞人雙重身份所承載的責任之重、使命之榮。
訪問者:展望未來,您對自己在民建的發展,以及對民建組織的明天,懷有怎樣的期許?
紀青云:未來,我將繼續依托新聞人的專業所長,在民建這個寬廣舞臺上釋放更大能量。公益路上,步履不停,愿“民建圖書角”的星火照亮更多角落,用新聞傳播的力量感召更多人投身公益事業;參政議政方面,我會將新聞一線捕捉到的社情民意,轉化為更有分量、更具價值的提案與建議,為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對于民建組織的未來,我滿懷信心與憧憬。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民建定能匯聚更多英才賢達,組織的凝聚力與影響力必將日益強盛。期待民建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征程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全體會員亦將攜手并肩,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全部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