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浴血奮戰十四年的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為爭取中國的光明前途,振興民族工商業,當時中華職業教育社領導人黃炎培、遷川工廠聯合會負責人胡厥文以及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一批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知識界有識之士,醞釀成立政治團體。1945年12月16日在重慶白象街西南實業大廈宣告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從此,一個以民主和建設為宗旨的新的政黨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
重慶是民建的發源地,也是多黨合作的搖籃。在民建成立八十周年之際,我有幸參加民建滄州市委組織的赴重慶學習、尋根之旅。我們知道從哪里來,才會知道到哪里去。本次學習緊扣尋根主題主線,先后參觀了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民建成立舊址西南實業大廈、周公館、桂園、特園、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渣滓洞集中營舊址、白公館和紅巖魂陳列館等重要的歷史舊址,每一處舊址都承載著一段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悲壯歷史。
在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和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數百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百余件文物和雕塑場景,為我們回答了“民建為什么成立、民建如何成立、民建成立后干了什么”的三個問題,再現了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民建先賢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積極參與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努力發展國家經濟以及與中國共產黨赤誠合作、風雨同舟的光輝歷程。
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件件珍貴文物,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身臨其境地體會民建先賢為建立新中國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歷史,體會他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高尚情懷,感受了民建先輩們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繁榮所作出的貢獻,也深刻地體會到身為新時代的民建會員的光榮與責任。
特園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以及各界民主人士聯絡交往的重要場所,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這里廣交朋友、凝聚共識,與民主黨派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桂園與各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廣泛接觸,為中國共產黨爭取了政治主動。民主黨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團結帶領下,逐漸成為與中共“肝膽相照”的親密伙伴。周恩來在周公館以個人名義租用辦公場所,身處戴笠公館與警察局包圍中仍從容開展統戰工作,體現了中共對黨外人士的信任與誠意。
參觀紅巖魂陳列館中一件件珍貴文物,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那些課本中讀到的英雄事跡,在眼前斑駁的囚室、帶血的鐐銬與泛黃的書信里,化作震撼心靈的具象存在,讓我對“紅巖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走進渣滓洞,低矮潮濕的牢房、銹跡斑斑的鐵窗,仿佛仍回蕩著革命者的吶喊。刻在墻上的那些符號與詩句是革命者在絕境中留下的精神印記。白公館的陰森氣息更令人窒息,刑訊室里,老虎凳、竹簽等刑具無聲訴說著當年的殘酷。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革命者在苦難中展現出的堅韌與樂觀。江竹筠面對竹簽的威脅,以“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回應;陳然在獄中寫下《我的自白書》,以生命捍衛信仰。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氣節。
參觀結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遺址、遺物、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如今的歲月靜好,是無數革命者用生命換來的。崢嶸歲月不懼風流,他們在黑暗中點燃希望,在絕境中堅守信仰。時刻提醒著我們:銘記歷史,傳承民建先賢和革命先烈精神,在新時代,我們雖然不需要面對槍林彈雨,但同樣需要堅守理想信念,保持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勇于擔當,不辜負歷史,不辜負時代,不辜負新時代民建人的責任與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我們新一代民建人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