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學習統一戰線與紅巖精神的過程中,我通過實地參觀重慶周公館、桂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紅巖革命紀念館及中共中央南方局舊址,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開展革命斗爭的艱辛與智慧,以及黨外人士與黨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歷史經驗。以下從三個方面總結學習感悟:
一、紅巖精神:統一戰線實踐中的精神豐碑
紅巖精神誕生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特殊斗爭環境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內涵包括“剛柔相濟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的政治品格”“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周恩來等革命家以紅巖村為指揮中心,通過靈活的外交策略、文化宣傳和群眾動員,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需要繼承紅巖精神的智慧與韌性,既要堅持原則,又需在復雜環境中創新方法,凝聚共識。
二、黨外人士與黨同心的歷史經驗
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于桂園與各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廣泛接觸,簽訂《雙十協定》,為中國共產黨爭取了政治主動。民盟等民主黨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團結帶領下,逐漸成為與中共“肝膽相照”的親密伙伴。周恩來在周公館以個人名義租用辦公場所,身處戴笠公館與警察局包圍中仍從容開展統戰工作,體現了中共對黨外人士的信任與誠意。紅巖烈士在犧牲前總結的“獄中八條”,如“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嚴格整黨整風”,不僅是中共的建設經驗,更揭示了黨外人士對中共的監督與期待。這些用生命凝結的教訓,至今仍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鏡鑒。要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原則,通過制度化渠道吸納黨外人士意見,筑牢多黨合作的思想根基。
三、實地參訪:革命舊址中的歷史回響
置身曾家巖50號周公館,狹窄的院落與鄰接的國民黨特務機構形成鮮明對比。周恩來在此會見中外記者、民主人士,以“六月風荷”的高潔品格,在“淤泥”中開辟出統一戰線的陣地。桂園會客廳內,《雙十協定》的簽訂場景復原令人震撼。毛澤東在此提出“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展現了共產黨人爭取和平的誠意與戰略遠見。紅巖革命紀念館館內陳列的周恩來手書《我的修養要則》、秘密電臺等文物,生動詮釋了南方局“善處逆境”的斗爭藝術。毛澤東在此指揮上黨戰役并重書《沁園春·雪》,彰顯了革命豪情與文化自信的統一。革命舊址不僅是歷史的載體,更是精神的延續。當代青年需以史為鑒,將紅巖精神內化為攻堅克難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