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二十屆三中全會”)圓滿結束。此次全會的公報內容豐富、深刻,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方面。學習和領會這次全會精神,對于我們理解新時代的戰略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以下是我對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心得。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必須自覺將改革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會總結了新時期以來改革的成就,強調改革不僅是應對復雜國際國內形勢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面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以釋放社會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改革是國家進步的引擎,是社會發展和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深化改革,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變化的內外部環境,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這要求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更加系統、精準的改革舉措,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變革。
二、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
全會強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為了構建這一體制,我們需要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在此過程中,既要“放得活”,充分釋放市場的創造力,也要“管得住”,加強對市場的有效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同時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共同發展。通過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重點包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完善服務業體制機制,增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等。
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索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四、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法治中國
全會特別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認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參與感。
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各環節改革,構建公正高效的法治體系。通過深化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五、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全會中被特別提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方面工作,加快適應氣候變化,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加強黨的建設,保障改革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通過強化黨的領導,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可以更好地推動改革措施的實施,確保國家的各項政策和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七、結語
二十屆三中全會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定下了明確的方向和戰略目標。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我們要深刻領會改革的核心要義和戰略部署,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推動各領域的改革創新。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法治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強化黨的建設,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凝心聚力,以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