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民建保定市委農業農村委員會邀請有關方面農業專家舉辦“助力鄉村振興”專題研討會。河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院長薛慶林、食品科技學院專家趙文、綠植專家王梅、植物專家王俊玲、營養專家周茜、制茶專家田益玲以及民建保定市委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穆國俊,副主任張濤、劉國,秘書長安立飛參加,市場管理專家高曉明、民建保定市委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朱海應邀出席。
研討會現場,大家圍繞“助力鄉村振興”主題積極發言。薛慶林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實踐中不以割裂農村和農民為代價,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的體現。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具備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但若要邁進世界農業強國的門檻,還需要“高的勞動生產率、高的土地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
作為李保國山區特色經濟林產業創新團隊骨干專家田益玲,介紹了經濟林作物紅樹莓、核桃、蘋果等深加工項目在省內發展現狀。
主要從事蔬菜光合作用與栽培生理、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植物細胞結構發育等方面研究的專家王俊玲,介紹了近年來保定預制菜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
從事蔬菜高效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的專家王梅表示,多年來一直參與壩上地區的扶貧工作,對當地的技術員和菜農進行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堅持把教學科研工作和蔬菜栽培、農藝管理、病蟲害的綠色綜合防控緊密結合,更好地服務于生產指導工作。
探討會上各位專家深入探討了科技、土地、經營模式、觀念等方面,并總結出: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首先,要確立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基本路徑有兩條,一是生態產業化的路徑,也可稱為直接轉化路徑,主要針對可直接市場化交易的生態資源與產品。二是產業生態化的路徑,也可稱作間接轉化思路,通過關聯性產業,使難以直接轉化的生態資源價值在關聯性產業的發展中得到體現,形成產業發展中的生態溢價,轉化為經濟社會的市場價值。大家紛紛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