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86萬人”“新開工棚戶區改造12萬套以上”“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816個”“創建示范性托育機構300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承諾,飽含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字,如何化作真實可感的溫暖?怎樣進一步推動現代化建設成果惠民利民,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幾天來,出席全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圍繞在發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建言獻策,期待滿滿。
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就是保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我省2023年如何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作出具體部署。”省政協委員,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楊燕偉表示,對全省人社系統來說,今后將把保居民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續筑牢民生之本。
去年,我省應對經濟下行和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千方百計確保全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采訪中,楊燕偉委員向記者介紹了這樣一組數字——
截至2022年底,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為企業減負46.2億元,緩繳社保費26.7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8.5億元,發放失業保險金12.4億元……
“今年,我們將延續調整優化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失業保險擴圍、稅收優惠、擔保貸款、就業補貼等政策扶持,運用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促進更多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楊燕偉委員表示。
作為一名扎根特殊教育行業多年的基層代表,省人大代表,邢臺市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楊密婷十分關注殘疾人的就業問題。
楊密婷代表坦言,近年來,殘疾人就業人數較前幾年有所提升,但是,殘疾人群體就業率普遍偏低,社會對殘疾人工作能力仍存在偏見,尤其是心智障礙類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不到位,實現就業更是難上加難。
此外,在廣泛調研中她還發現,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制度全面實施以來,在保障殘疾人就業、改善殘疾人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資金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對此,楊密婷代表呼吁,進一步加大幫扶殘疾人就業力度,“希望政府能督促有關主體嚴格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強化法律責任,加大獎懲力度,提高用人單位吸收、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積極性。相關部門要明確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優先用于保障殘疾人就業,及時向社會公開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收入和支出情況,對未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且拒繳、少繳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用人單位進行曝光和懲治。”
近年來,新職業、新業態風起云涌。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實現高質量就業,提升收入水平,還需要進一步轉變求職者的就業觀念。
2022年初,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 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聚焦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力爭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河北在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的同時,“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現象依然存在。高校畢業生作為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主力軍,是穩就業必須抓好的重點群體。他們建議,政府應給足激勵政策,動員各方參與,千方百計為高校畢業生做好就業服務。同時,應組織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輔導學生創業就業,舉辦更多實用性強、操作性強的創業就業“校企行”活動,為高校畢業生提高創業本領賦能助力。
多層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和失業保險金標準”“動態調整低保標準”……翻閱政府工作報告,楊燕偉委員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楊燕偉委員表示,我省將持續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著力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及時調整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傾斜力度,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老有所養,是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預計到2035年,河北省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養老”面臨更多現實考驗。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養老服務提質增能工程。這一部署是我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切中問題要害。”省政協委員、河北省綠色產業協會會長左克永表示。
左克永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居家養老是目前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但我省居家養老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政策體系還不完善,缺乏相應的產業鏈支持,難以滿足老年人在生活、醫療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應加快推進‘智慧居家養老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左克永委員建議,鼓勵和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醫養結合類服務,加大居家老人健康養老服務供給。同時,加快新技術在居家養老領域的應用,推進全省智慧健康養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步伐,建設統一規范、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智慧養老公共服務平臺,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民生連著民心。省人大代表、邯鄲市復興區住建局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管理中心主任張燕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了政府用心用情用力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決心,“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12萬套以上,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5萬套,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816個……這些都是急民所需,保障‘居者有其屋’的溫暖舉措。”
張燕燕代表介紹,邯鄲市復興區共有165個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受到廣大居民的高度關注。
如何高質量完成改造項目?“老百姓的事,還得老百姓說了算!”張燕燕代表建議,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度,“可以通過‘云議事’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民生事務公示公開工作,提高群眾參與率,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到老百姓心坎上。”
多舉措繁榮發展社會事業
教育是民生之基,關系著千萬家庭和民族未來,一直是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認真學習政府工作報告,省政協委員、廊坊市教育局局長許紅偉在“辦好公平優質教育”這句話下做了著重標記。
許紅偉委員介紹,廊坊作為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一直在不斷推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目前,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全市896所公辦中小學校全部建立了黨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覆蓋率達100%;義務教育超大班額保持清零,大班額比例持續下降……
“立足打造教育強市,下一步,我們將大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小學、幼兒園補短板力度,規范民辦義務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擴規模、提質量、上水平,支持域內高校做大做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數量充足、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助推基礎教育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許紅偉委員表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關于“健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送出一系列“大禮包”——實施健康河北行動,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壯大中醫藥產業集群。如何讓政策“大禮包”切實惠及每一位群眾,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河北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孫士江建議,“河北應利用人口數量大、中醫藥行業發展速度快等特點,進一步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實現全省慢性病底層數據的互聯互通、提高防治精準性,打造智慧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河北樣本’。”
省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趙建勇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讓群眾‘少跑腿’‘看好病’,關鍵在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守門’能力和特色專科能力。”趙建勇代表建議,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持續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培養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當地醫療衛生人員,完善醫共體成員聯結機制,探索吸納民營醫療力量加入,暢通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通道,讓群眾享有更加優質、普惠的醫療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