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線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
記者:在老齡化背景下,養老已是全社會普遍關心的話題。在您看來,與城市相比,農村養老目前有哪些難點?范社嶺:目前,農村養老主要面臨兩個難題。一是保障難。盡管已經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保障水平還遠遠不夠。二是健康難。農村幾乎沒有健康管理這個概念,未來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失能照護。此外,相比城市,農村養老機構的覆蓋率也明顯偏低,而且,對于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目前絕大多數農村養老機構還無法勝任。記者:面對這些現實問題,該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困境呢?范社嶺:首先,應該考慮到農村老人的情況和需求千差萬別,因此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供給,從多個方面著手推進。比如,部分農村老年人希望進城投靠子女以度過晚年,那么就有必要降低城市的入戶門檻,為其在城市贍養提供條件。此外,對留在農村的老年人來說,提高農村養老機構的覆蓋率和服務水準則是重中之重。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不兼顧農村現實情況和農村老年人生活特點。現實中,存在一些農村養老機構片面追求設施的“豪華”而忽略了實用,應當引以為戒。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養老模式和破解方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失。農村養老問題也是個系統工程,要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之中,妥善謀劃。假若離開了政府的主導作用,就很難有良好的效果。記者:過去有專家建議,對于不愿進養老機構的農村老年人,可以把老年人組織起來發展互助式的居家養老。對此您怎么看?范社嶺:去年12月8日,中國老齡協會發布《中國農村互助養老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能動作用,推動互助養老,是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問題的有效途徑。我認為,互助養老作為一種契合時代的養老方式,是低成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選擇。不過,互助養老尚處在自發階段,需要有組織的引導、規范和合約才可持續發展,基層組織擔當作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記者:除了談到的這些措施外,對于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質效您還有哪些建議?范社嶺:我認為除物質方面的保障外,應該更重視農村老年人的精神養老需求。要不斷完善相關層面法律法規,豐富細化精神養老政策內容,配套相應政策制度,進一步明確養老的主體、內容、職責,量化精神養老標準。還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完善農村老年精神養老機構建設,壯大農村精神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加強農村老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倡導農村新型孝道文化理念。此外,還可以想辦法幫助農村老年群體建立精神自養意識,培養精神自養能力。(采訪/河北日報記者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