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線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
記者:近年來,隨著就業壓力凸顯,靈活就業越發受到社會關注。如何認識靈活就業的意義?武義青:穩就業是保民生的重中之重。作為有別于傳統就業模式的新業態,靈活就業的最大特點就是“靈活”,其勞動方式包括依托互聯網新平臺的非標準就業、打零工、自我雇傭等多種形式,這也意味著只要“有活干、有錢賺”就等于找到了“工作”。正是這種基于可以兼職、可以合伙、也可以單干的多樣形態,降低了“就業”概念的門檻,范圍更寬泛,能夠吸納更多勞動者從業。因此,靈活就業在促進就業、拉動經濟、穩定社會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和特殊優勢。記者:靈活就業有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不確定性高、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國家應如何從政策層面加強對靈活就業的扶持力度?武義青:目前,國家已經出臺支持靈活就業的多項舉措,幫扶方式包括拓崗位、給資金、給場地、給保障等。我認為,支持靈活就業既需要真金白銀的政策幫扶,更需要不打折扣地落實到位。各地政府更要把支持靈活就業作為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抓手,充分結合當地實際,促進供需對接,確保好政策直達基層、落到人頭,不斷拓展靈活就業新空間。此外,在保就業、穩就業要求下,靈活就業從業者享有社會資源保障的訴求更加凸顯。因此,應進一步完善靈活就業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靈活就業者的職業社會保險制度,盡快設計適合這一群體的失業保險模式;探索完善靈活就業保障與城鎮職工保險的銜接,打通制度障礙,進一步提升就業靈活度和勞動力市場靈活性。記者:從求職者的角度看,如何適應從傳統就業模式到靈活就業這一新變化?武義青:隨著就業壓力增大,一些人會主動選擇靈活就業的方式來養家糊口。但也有一些人覺得靈活就業不好,名聲不好聽,內心有些抗拒。在目前情況下,靈活就業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好辦法、好思路,需要就業人員及時轉變心態和就業觀念。正如一位大學生所言,“選擇靈活就業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隨便‘打零工’,而是一種全新的就業模式。”相對于過去人們眼中那種“傻大黑粗”,高投入、低收益還不穩定的“臨時工”,靈活就業稱得上是一種質的躍升。此外,相較于傳統就業模式,靈活就業意味著求職者跳出了固有的舒適圈,面臨的社會挑戰會更大,往往會遭遇更為嚴苛的專業能力比拼。因此,求職者應培養終身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環境。(采訪/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