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內涵
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的講話 曾經,這里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 如今,這里是有著百萬畝人工林海、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苗圃工人給松樹苗澆水(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佟德印 攝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用青春與奮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這一精神,是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核心密碼,也將激勵我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走進地處河北最北端與內蒙古交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置身茫茫林海,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員工在植樹(2014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因開圍墾荒、大肆砍樹,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20世紀60年代初,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阻斷風沙。? 在荒涼了近半個世紀的塞罕壩植樹造林談何容易?最低氣溫零下43.3℃,年平均溫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經驗幾乎為零……林場第一批建設者趙振宇回憶說:“當時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 聽黨召喚,不辱使命。盡管條件艱苦,卻未擋住一群年輕人勇于擔當的步伐。1962年,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奔赴塞罕壩,與當地林場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創業隊伍,開始了戰天斗地的拓荒之路。?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咸菜?!碑斈旮?個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嫻,如今已是滿頭銀發,憶起當年的艱苦磨難卻未曾有過后悔,“每每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幸福感就難以言說。”? 因缺乏在高寒地區造林的經驗,1962年、1963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敗,動搖了人們的信心。?“山上能自然生長落葉松,我就不信機械造林不活!”時任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下了狠心,帶領職工在距離林場辦公區不遠的馬蹄坑開展了一場“馬蹄坑大會戰”。連續多日吃住在山上,艱苦付出終換來回報:這次“會戰”共栽植落葉松516畝,成活率達90%以上。王尚海激動地跪在山坡上,淚流滿面。? 忠于使命的精神貫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從遺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壩。伴他長眠的落葉松林如今叫“尚海紀念林”,成為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劉軍(右)、王娟夫婦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外(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壩人的崇高理想,種樹就是他們堅如磐石的使命。”?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塞罕壩精神作出定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 在黨的召喚下,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輕建設者們,不斷進行綠色接力,“塞罕壩精神”跨越時空薪火相傳。? 在塞罕壩有句老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防火瞭望員劉軍和王娟就是這樣一對夫妻。住在林場深處的“望海樓”,他們白天每15分鐘要通報一次林區火情,重點時期夜間每1小時通報一次。常年與寂寞為伍,這樣的日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待就是23年。?“選擇林業,就是選擇奉獻。”1973年到壩上的第二代創業者鄧寶珠說,兩個兒子如今都在林場,從事林場護林員和施工員工作。?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美景(6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1980年出生的于士濤是保定人,2005年大學畢業后,一頭扎進塞罕壩。當年,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拗不過他,放棄高薪,跟他一起扎根這里?!拔覀儗⒕o握前輩們的接力棒繼續奮力前行。”他說。? 在塞罕壩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是能耐,能夠還祖宗賬、留子孫糧才是本事!? 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選擇奉獻青春,接續奮斗。這是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拍攝的尚海紀念林(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 多年不斷拓荒造林,林場所轄范圍內能種樹的地塊越來越少,2017年以來,塞罕壩人將土壤貧瘠、巖石裸露、蒸發快速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向山高坡陡的“硬骨頭”宣戰。? 這些地方土壤只有幾厘米厚,相當于“在青石板上種樹”。坡陡、石硬、路不通,機械無法作業,就用騾子馱或人背。靠著塞罕壩人的拼勁和韌勁,2017年以來,塞罕壩在石質山坡上攻堅造林10.1萬畝,造林成活率達到98%。?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人在石質陽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攝)。新華社發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深有感觸地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如今,我們這任領導班子已經是林場的第13任班子,守住、守好這片林子,讓它綠得更有質量,是我們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59年來,塞罕壩的創業路,是播種綠色之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為每年513.55萬噸;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 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其成為珍貴、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 塞罕壩不僅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范例”,林場建設者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采集數據(2017年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今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看著守林護林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倍感欣慰:“塞罕壩精神,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總書記的囑托,既是對塞罕壩幾代林業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全國林業人的鼓舞和肯定。”安長明說,“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發揚塞罕壩精神,把這片林子管好、護好、經營好。”? 根據規劃,塞罕壩將全面開展二次創業,到2030年,林場有林地面積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我們將走好新時代塞罕壩新的長征路,苦干實干,把塞罕壩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示范基地,再譜綠色發展新篇章?!标愔乔湔f。? 永葆初心、勇擔使命,新征程上再出發。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牢記綠色發展使命,人人盡責,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共同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人民日報評論員:弘揚塞罕壩精神,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三十八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脑0雮€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叭眽瘟謭鼋ㄔO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半個多世紀以前,塞罕壩生態基礎脆弱,自然條件惡劣。1962年,原國家林業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369名林場創業者從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用自己的雙手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奮斗史。一代代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寶貴的塞罕壩精神。從篳路藍縷、伏冰臥雪的創業,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傳承,塞罕壩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典型,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機械林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苯▓龀跗?,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后治窩,先生產、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種下了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幼苗,讓綠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從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涵養功能區,實現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到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切實筑牢京津生態屏障,新一代塞罕壩人傳承綠色發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態文明建設重擔,讓塞罕壩精神不斷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無論是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駐守望海樓的護林員,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著一年干的造林人,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座“美麗高嶺”,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塞罕壩林場職工:“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鄙鷳B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下大氣力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傳承好、弘揚好塞罕壩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盡職盡責、勇于擔責,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要堅持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讓祖國大地綠色越來越多、城鄉人居環境越來越美;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光增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從藍圖變為現實。? 從衛星影像圖上看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就像一只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緊緊衛戍著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為阻斷風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衛士。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傳承好、弘揚好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我們就一定能建成美麗中國,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