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河北民建成立65周年。65年的光榮與夢想,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瞬間,但對于我們而言卻彌足珍貴,意義非凡。
從跳出周期律的“窯洞對”到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從積極響應中共“五一口號”到參加新政協、參與《共同綱領》的制定,從協助國家完成資本主義改造到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建與中國共產黨一同經歷了許多歷史變革,共同描繪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遙想共和歷程,數十載歲月維艱,方才呈現出今天互建共榮、民主協商的政治格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續學,為萬世開太平。”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境遇如何變化,民建人都有著自己不變的信仰和堅守。
歷史沉浮中,不變的是民建人“不做自了漢”的初心與堅守。民建成立之初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綱,表明了“認定民治實為其中心,必須政治民主,才是貫徹民有,才能實現民享。”“為著國家,我們不但不能做自了漢……應積極地與聞國家大事。”民建先賢黃炎培放棄永不做官的諾言,72歲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為人民做事,不是為個人做官”,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主革命家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
革命戰爭時期,民建會員響應號召發起捐款,捐獻飛機大炮,送子女參軍,奔赴戰場;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廣大民建會員積極參與公私合營,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新時期,民建會員積極發展民營經濟,開展對外貿易,建立金融機構;近年來,廣大民建會員依托“思源工程”,開展形式多樣的精準扶貧、賑災救助等社會公益活動——“網絡女俠”楊冬梅利用網絡平臺助推邯鄲市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唐山會員任偉主動請纓,護送抗疫藥品到武漢,成為逆行者中的一員,張家口會員趙小軍發起陽光志愿者協會,多次慰問戰爭功勛老兵;如今,新時代的民建人受老一輩革命家的激勵和鼓舞,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民建人的初心和使命。
滄桑巨變中,不變的是民建人“講真言”“做諍友”的責任與擔當。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的核心職能,是民建人擔于肩頭的社會責任,沉重并且榮耀。漫長的歷史進程和革命建設實踐中,民建人認真把握好參政與執政的關系,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按照“一個參加,三個參與”的基本職能廣泛反映社情民意,并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想對策、提建議。在新的歷史時期,民建人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自覺服務于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謀長遠之道,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民建河北省委的6件提案,全部得以立案。其中《關于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促進工作的提案》,作為制定退役軍人工作法律法規需要重點關注的相關提案,被全國政協確定為重點督辦調研的提案之一,由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進行重點督辦。在此次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民建河北省委《建議退役軍人軍中駕齡計入地方駕駛經歷》的提案得到成功辦理。公安部出臺相應措施,“軍人駕齡銜接”于6月1日正式生效。
繼往開來中,不變的是民建人革故鼎新、勇立時代潮頭的魄力與勇氣。古人云:“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民建發起人之一的章乃器是中國資信業第一人,創辦了民族工業的思想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所。他主張建立“立體工業經濟體系”,避免平面發展和重復建設;反對豪門資本,首倡財產實名制,主張合理利用外資,倡議開發大西北。他的一生和他一生所從事的事業,就是實踐了創新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仍具有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技術創新的攻堅期,需要大批具有創新思維的產、學、研人才,這也更加突出創新理念的科學性和時代性。
民建會員杜家寅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不斷悉心探索、開拓進取,深入推進創新工作。他積極圍繞建設京津冀生態共同體,創新推行“扶貧+水源涵養+生態環保”模式,有效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會員范為華針對日益凸顯的老齡化問題,于2011年舉資創辦河北省首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解決了傳統家政不能滿足老年人碎片需求的難題。會員任從濤帶領張家口弘基農業技術團隊與北京營養源研究所合作,把馬鈴薯由傳統的輔助食材變成主食產品,走上百姓餐桌,為延伸馬鈴薯產業鏈,推動當地馬鈴薯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可以說,實業興國、事業強國是每一位民建人夢寐以求的夢想,在逐夢征程中,每一次的創新變革都進一步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雄厚基礎,鍛造了不忘初心跟黨走的政治底色。
知史悟初心,躬行擔使命。“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憶往昔,民建先輩的光輝業績,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其家國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傳承;看今朝,適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改革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繁重,機遇與挑戰并存。民建的歷史,就是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為國家發展竭智盡力的歷史。作為民建的一員,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組織的工作業績,展現新時代民建人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