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提出,社會發展快,管理任務重,基層治理任務對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職業發展、晉升空間等仍然受限。
“上海等地引入高學歷人才進社區參與服務,并不是網上說的大材小用。社區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科學的管理工作,其中大有所為,讓合適的人才到社區發光發熱,需要政策引導和薪酬保障。”武義青委員說。
他建議,應著力破解社區工作人員無編制保障、薪資水平相對偏低、工作任務重、缺乏歸屬感等問題,制定社區專職、兼職工作者待遇標準,對取得相應職業資格的社區專職工作者給予政策和待遇傾斜;完善考評晉升機制,在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中保留一定比例優先招錄符合條件的社區工作者。努力建立資質、能力、待遇相統一的人才保障機制,鼓勵、激勵更多專業人才在社區基層崗位發揮作用,服務社會建設大局,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單位宿舍到商品房,人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對社區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于動輒上萬人的社區,完全不同于農村、單位的熟人社會,當下的超級社區如何治理?
“動態化掌握社區居民底數,將是今后社區治理信息化的重要一環。”武義青委員說,社區治理信息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他建議,社區治理要與時俱進,善于利用、借助高科技技術和設備,打造智能化服務平臺,合理采集、妥善應用大數據,提高社區治理效率,同時增強政府決策部署的科學性、風險防控的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