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高原雪
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該如何走下去?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一直在學術研究中探尋答案。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深刻闡釋,讓武義青委員豁然開朗。
“高質量發展”的主語,從“我國經濟”變成了“我國”。多年從事經濟領域學術研究,武義青委員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深意——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時代在變,實踐在變,認識也要不斷深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
“這個問題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的目標,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武義青委員說,一定要搞清楚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不只是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出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于全國各地來說,這是必須落實的剛性要求,也是實現自身蝶變的重要前提。
“十四五”時期,河北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武義青委員認為,一個“長期堅持”,傳遞出中共中央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更為河北“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他看來,立足新的發展階段,河北要在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上下功夫。“結合自身實際,一步一個腳印,走出河北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破解難題的“金鑰匙”。這些年,武義青委員圍繞建立以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治理機制,開展了一系列學術研究。“這是河北改革發展中亟待破解的難題,也是我們‘十四五’時期學術研究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