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281萬人左右,比重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對這一數字印象深刻,“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僅靠政府一只‘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發展社區養老、托幼、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更優惠政策,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
范社嶺委員對此表示認同,“老年服務應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更多新業態。”他建議,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大力培育養老服務市場,引導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建成“社區服務—上門服務—托老所服務—志愿者服務”相互銜接的全方位服務體系。
“政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和從事養老產業,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好事。”但一些代表委員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居家和社區養老的相關服務標準還存在滯后、重疊和模糊問題。
“審批登記便于更多機構進入并不意味著監管放松,而是從過去的入門管理變成全過程管理,即對每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標準。”范社嶺委員說,健全“國家+地方+行業”三級養老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建立“需求評估+供給評估+人才資質評估”認證體系,逐步探索行業標準的社會化形成機制、動態化調整機制,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