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恪忞):“京津冀協同發展從去年的‘深入推進’到今年的‘扎實推動’,更多強調的是質量。”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在談到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時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七年來,在交通、環保、產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都取得顯著成效。相較于京津兩個區域,河北省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短板,如何補“短”,推進重點領域高質量、協同發展,是他近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
武義青表示,河北省的經濟實力、財政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與京津的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他建議,在以雄安新區、張北地區為引領發展和突破困局的“兩翼”,加快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時,中央財政要加大對河北的支持力度,在對河北的轉移支付制度設計上,可參照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待遇來核算轉移支付額度,用以增強河北的財政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縮小區域公共服務差距,盡快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
武義青表示,河北省作為京津冀的生態環境支撐區,雖然近年持續加大了環保投入力度,但河北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7,多個城市空氣質量長期排在全國后10位,生態環境指標依然嚴峻,打贏藍天保衛戰仍然是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武義青建議,河北省要積極應對“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所帶來的雙重挑戰,必須積極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聚焦節能、節水、節材、減排。針對“卡脖子”環節,組織開展科研攻關,研發新產品、新工藝,推動產業鏈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武義青還建議,以河北省現有財力物力要實現“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雙贏,必須建設京津冀生態保護補償評估機制。 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為京津冀生態補償提供了政策依據。在實踐探索中,河北和天津、北京曾就引灤入津、密云水庫上游部分縣實施“稻改旱”工程等建立了生態補償協議。但京津冀地區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仍需進一步構建完善。科學研究并動態設立生態保護補償統計指標體系,可以為提升現有生態保護補償標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真正實現“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生態補償目標,從而降低甚至消除生態保護中因利益和成本而產生的保護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