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民營企業資金鏈流動性問題突出甚至部分企業已身處破產境地,區域金融風險加劇。”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民營企業作為“六穩”生力軍,民營企業債務風險問題不容忽視。
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武義青發現,當前,企業債務危機主要集中在大型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且呈現區域性強、連鎖反應大的特點。大批企業發生債務違約,或將引發新一輪擔保圈債務危機連鎖反應。
“企業面臨困境時,企業家自救信心不足,應對無力的情況不在少數。”武義青說,債務危機初期,企業家掩蓋問題;危機發展期沒有采用正確的化解方法,導致資產凈值急劇下降,流動性進一步惡化;危機期后,采用“核銷打包”單一處置方式,喪失價值企業債務危機化解的有利條件;危機爆發后,企業轉為“逃廢債”或束手無策。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供給“信用”不足,加劇企業債務風險惡化。民營企業往往在多家金融機構有貸款或發債,抽貸斷貸后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如果金融機構不愿與企業站在一起共同應對風險,一些銀行采取查封凍結的司法手段,則會進一步惡化企業危機。另一方面,個別地方政府行政化主導“一刀切”債務重整模式,實質惡化了區域金融環境,且使得企業家與核心經營團隊喪失了對企業的經營控制權,企業持續經營的“核心團隊”被替代,經營難以為繼甚至再次停產;重整后的企業經營依舊困難重重。
如何化解民營企業債務風險?武義青認為,除了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引導,還需要省級探索切實可行的舉措。他給出了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設立覆蓋擔保圈的省級“斷鏈基金”。省級政府引導設立企業互助自救性質的“斷鏈基金”,探索“斷鏈基金”的運作模式,替代擔保圈內各企業承擔對銀行的擔保責任,從而斬斷省內各地擔保鏈。武義青認為,該模式可以根據數據進行設計與測算,并且按照先行先試,按照“有限救助、市場運作”的原則,主動化解與舒緩擔保圈引發的企業債務危機連鎖反應,創造性解決擔保圈問題。
二是成立第三方省級債務風險化解專家智庫。建議省級政府委托具有法律和金融交叉優勢第三方,匯集化解風險專家,成立省級債務風險化解研究機構,組建專家智庫。指導各地政府遵循價值規律、運用市場的“手”來盤活資產并形成健康的定價和交易機制,有效化解企業債務風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三是鼓勵建立民營企業主導的金融平臺載體。建議省級政府鼓勵引導支持民營企業主導,圍繞保護地方產業,以解決民營企業債務危機為核心,創建更多市場化的應急轉貸、擔保增信、債務重組并購基金等金融平臺載體,彌補國有平臺資金不足、活力不夠的短板,促進以市場化的方式幫助優質民營企業順利走出債務困境。地方政府平臺的資金用于救助企業時,應當單獨設立賬戶用于企業正常經營,封閉運行。
四是加強債務風險化解的培訓考核。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及有關培訓機構新增企業債務化解和危機拯救方面的專業課程,向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金融工作的分管領導和大型民營企業負責同志普及專業系統的處置方法。建議法院加強對破產管理人的業績考核,改變抽簽方式確定管理人的做法,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讓有經驗、有實力、業績良好的管理人入圍。
五是強化金融風險防控監管。將民營企業風險監控納入“省級金融風險防控檢測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甄別企業是否可救,對于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或因擔保被牽連的企業,以產生增量的方式化解企業存量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