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專家: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
記者:歷年全國兩會期間,“提高居民收入”都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您如何看待居民增收問題?
武義青:人民收入事關民生幸福。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為單獨一節,放在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一章的開頭位置。這意味著進入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會更重視共同富裕問題,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將是“十四五”時期的民生工作重點。
記者: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的過程中,哪些問題最值得關注?
武義青:我認為應該重點關注分配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基本實現了與GDP同步增長,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但同時,部分居民“被增長”“被平均”的聲音時有出現。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這些訴求說明收入分配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調整的環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記者:在您看來,比較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什么樣的?
武義青: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是比較理想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對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收入分配結構。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關鍵是讓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
記者:如何才能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呢?
武義青: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點和難點是,一方面要使偏低收入者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另一方面要讓現有的中等收入者不因為各種原因掉入低收入群體中。要解決好這個難點,關鍵還是做好分配。具體來說,要在做好初次分配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再分配機制。
初次分配主要發生在千千萬萬分散市場主體的分配行為層面,需要在培育和建設、健全市場的基礎上,較為充分地尊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市場主體的自主權。
然而,僅依靠初次分配機制并不足以縮小現有的收入差距。根據國際經驗,高收入國家的基尼系數顯著低于中等收入國家,這主要是通過再分配手段調節實現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末和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要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再分配政策力度,利用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合理調節收入,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采訪/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