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服務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保證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國家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健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嚴的要求。近年來,我省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差距與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治輕防”、“重醫輕防”現象明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重治輕防”、“重醫輕防”的問題暴露無遺,對于重大傳染病的預警、應急機制還不夠健全。
二是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公共衛生意識薄弱,仍有部分群眾對疫病防控、衛生保健的認識不夠,自我防范意識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省內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
三是城鄉公共衛生服務人才資源差距明顯。專業人才、精英人才多集中于城市,鄉村醫療人才資源匱乏,特別是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甚至出現斷層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加快我省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如下:
(一)持續推進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公共衛生的統一指揮,促進交流合作。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加強公共衛生的集中組織領導,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意識和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衛生防疫治理,共同分享中國經驗。
二是健全統一的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提升數字化管理能力。配合相關部門完善應急物資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
三是加強公共衛生的全民參與。建立全民動員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動公共衛生的社會參與。
四是提升中藥救治水平。積極推廣并發揮中醫藥的作用,推動中醫藥參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升中醫藥救治水平,形成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用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二)持續加強預防、監測、分析重大傳染病防控
一是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完善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到傳染病疫情的提前預防、及時控制、迅速應急。
二是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預防傳染病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人民公共衛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是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傳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
(三)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責任擔當。強化各級政府及醫療衛生機構的責任意識,嚴格落實責任機制,細化目標責任,強化考核評價和平行對比。
二是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應利用脫產培訓、外派鍛煉等形式提高基層醫療人員素質,委托醫學院校定向培養醫療人才,加強對專業技術的訓練和考核,為基層醫療機構“輸血”,夯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和應急處理人才基礎。
(四)保障政策的穩步落實
一是以改革促落實,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推進管理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落實配套政策,整體推進國家基本制度的實施。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保障機制,實現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
二是完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防止平均主義,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調好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的病人轉診、用藥等關系,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科學發展。